航空发展史清末, 孙中山于海外为筹措革命经费进行募款时, 曾获当地华侨赠送两架奥地利制艾瑞克型机(Etrick) ,华侨希望该款飞机能用于革命行动中,不过当飞机运抵中国南苑之时,武昌起义已成功。中华民国政府于 1911 年 10月 10 日在南京市成立,新任副总统黎元洪对航空有很大的兴趣, 对这两架飞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1913 年中华民国政府向法国采购 12架高德隆(Candeon)G-3 双翼教练机,并聘请两位法籍飞行教官来华创办南苑航空学校。在早期返回国的飞行员有冯如、谭根、林福元、张惠长等数人, 为中国早期航空事业发展建立起基础。冯如是我国首位航空工程师兼飞行员,生于 1883 年 12月 15 日广东恩平县人, 因生活环境因素,于 12 岁时随亲戚赴美国旧金山谋生。 1903 年当冯如得知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并飞行成功后, 决心要以自己的力量来制造飞机。冯如获得当地华侨的赞助,于 190 7 年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 1909 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担任总工程师。该公司于成立当年便投入生产飞机的业务。冯如自已研发的首架飞机于 1909 年9月 21 日接近黄昏时分, 在奥克兰附近一个圆形山丘旁进行首次试飞, 由冯如本人亲自驾驶, 此处是个远离居民的偏僻地方, 除在场的记者之外, 就是他的三个助手。当飞机起飞后飞行了 800 公尺, 离地 公尺准备作一次转弯时, 螺旋桨突然停止转动, 飞机因此失去动力而摔了下来, 在飞机触地时冯如被摔出机外, 幸好没有受伤。事后冯如检查飞机, 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螺旋桨桨轴螺丝锁得太紧, 致使桨叶叶根断裂。冯如在 191 0年7 月参考寇蒂斯的金甲虫(June Bug) 及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Flyer II) 两款构型的设计, 设计制造第二架飞机。同年的 10 月至 12月, 冯如驾驶此架飞机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 并受到孙中山先生与旅美华侨的赞赏, 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甲等飞行员证书。 1911 年2 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国。辛亥革命后, 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委任为飞行队长。 1912 年8月 25日, 冯如在广州燕塘的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丧生, 被追授为陆军少将, 遗体安葬于黄花岗并立碑纪念, 被尊为“华人飞行之父”。中国空军源自于广东陆军航空队所奠定的基础, 民国创建后孙中山有感于国内发展航空事业的重要性,请求谭根返回美国筹备,于 1918 年谭根赴美募款,并于年底前引进数架双翼教练机至广州。谭根在美国时曾于寇蒂斯创办的飞行学校学习飞行,回国后于 1915 年在香港九龙湾驾驶水陆两用机进行飞行表演。另一位林福元也是自寇蒂斯飞行学校取得飞行执照的华裔美国人,之后于 1919 年夏季回国并在广州进行一连串的展示飞行。这两位受到广州地区民众欢迎的飞行员均有意要创办飞行学校, 但后来因国家财政拮据而计划中止。张惠长是于 1916 年自中国国民党(KMT) 内遴选进入美国航空学校受训的学员其中之一, 于返国后曾完成历史性的南北长途飞行创举,被航空界人士称为“中国林白”。 1923 苏联指派代表至上海与孙中山会谈,允诺协助国民政府建立优良的陆军及空军, 次年俄籍飞行教官抵达广州。同年广州航空学校成立, 并自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 第一期
台湾航空发展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