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昌相识“第五代”
“五代”的崛起自有其成因,他们才华横溢、意志顽强、刻苦勤奋,有着强烈的创新与叛逆精神,是金子总会闪光,具备这样素质的人不多。
“新人起来了”
我最早接触第五代,应该是在1980 年。
那一年,我拍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部故事片《神女峰的迷雾》。我决定通过审查后也按惯例拿到北京电影学院放一场(所有的新片,电影学院的学生都是先看的),但这念头却遭到了在《神》剧中扮演吴新竹的演员侯克明的劝阻。他说:“现在院里有帮小子专以起哄为能事,什么面子、礼貌一概没有!搞得导演们都不敢来学院放片了。院领导严厉批评过数次,但没效果。”我说这部片子还不至于吧!克明说肯定哄,并帮我找出了可能挨哄的几处地方,劝我罢手。
我不信这个邪,自信还没到那等地步,坚持要去!克明再劝:“要不我把片子拿进去放,你别露面,放完后告诉你情况。”我火性上来了,告诉他:我一定要去!看看这帮混账小子怎么哄我,我也好长长见识。
放片这天,克明坐在我旁边,隔着五、六排,后面坐着一帮学生,当时并不知道他们是谁。开演了,字幕过后,第一场山洞戏刚完女主角出场有一个大近景,忽听背后有人大喊:“好大的脸!”立即引起一小部分人的哄笑,克明悄声告诉我:“这就开始了。”等袁苑往下一跳,后面那人又大喊:“起音乐!”但此处无音乐,只听后面那人说:“我x,没起!”当女主角全景出现时,后面又是高喊:“推!”但是这个镜头没有推,那人带有自嘲的喊道:“我x,不推?”如此三次没有哄起来。显然,如果当时镜头真的是如他们所测而“起了”或“推了”的话,跟着会出现什么样的场面,那是不难想象的。此后场内安静了,而且随着剧情,偶尔发出了轻轻的赞叹与议论。当放映到“审瘦狗”那场戏时,竟然爆发了一片鼓掌声。
片子放完了,场内掌声雷动。一边的克明松了口气对我说:“郭导,你成功了。”我心说这叫什么事!他们没有哄起来,我就成功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坐在我后面的那帮小子,就是导演系七八班的学生,也就是后来威名赫赫、声震中外的“五代”精英: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何群……之流。
两年后,他们毕业时我看了他们的毕业作《红象》。几个画面过后,凭我当导演的直觉和敏感,我知道一批新人起来了。不久后,这批精英毕业来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谈起往事何群对我说:“看完了《神女峰的迷雾》,别的公安片就没法看了,您都拍到头了。”
这帮狂放不羁、年少气盛的家伙开始了事业上的艰难起步。直到何群做导演拍出第一部影片后,他对我讲:“我x,以后不管什么导演拍出什么烂片子我也不哄了,现在当导演也太难了!”我倒不以为然,“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是一种精神。哄一哄有何不可,有何不好?要叫那些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不思进取者感受一下羞耻――知耻近乎勇啊!
“中国要出大师了!”
说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但这帮小子早就具有了独立拍片的能力。一俟独立后,他们选中的第一个剧本便是根据郭小川长诗改编的《一个和八个》。这叫我吃惊。这个本子厂里最早交给我,本子当然好,可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环境远非后来可比,犹豫中本子也就搁置下来了。现在这帮牛犊子要拍,而且登门找我做艺术指导,说如果我不挂名,青年组就不成立。我答应他们,挂名只是为了使片子可以上马,拍完后
郭宝昌相识“第五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