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理论视角下《色•戒》的主题思想诠释
[摘 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电影是大众传播的一种。电影以其独特的媒介特性吸引和影响其广大的受众。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运用大众传播理论,从大众传播的受众的视角,分析与探讨电影《色•戒》的主题思想,以期达到与广大受众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 大众传播;《色•戒》;艺术魅力;诠释;受众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初写成于1950年,此后屡屡改写,它是张爱玲重要的作品之一。导演李安将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改编成了电影,电影《色•戒》沿袭了张爱玲的小说的故事框架,将小说中的人物图像化,并且对原著小说中的很多细节进行了挖掘和表现,充分体现了对张爱玲原著小说的尊重。自搬上银幕以来,电影《色•戒》吸引了众多受众的注意力,引起了广大受众的普遍关注。本文运用大众传播理论,从大众传播的受众的视角对电影《色•戒》中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进行分析评判,以期达到和众多受众交流的目的。
一、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Sullivan 在其Key Concepts 一书中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大众传播即现代印刷和广播、电视等影像和声音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state-regulated)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Sullivan,1985: 130)沙莲香在《传播学》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指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沙莲香,1990:145)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给其简短、完整的定义都是不容易的。简单地说,大众传播就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从大众传播的定义看,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和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年发表)中继承了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和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郭庆光,2006:113-116)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的负面功能指的是,大众传播将现代人们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洪水之中,人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可见,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其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是一种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通常在有意或无意中传播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这些对受众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一般来说,大众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反映现实的功能,另一种是构建现实的功能。大众反映、构建怎样的现实,在多数情况下,取决于媒介体制、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媒体对受众文化认同和需求的理解以及市场的需求等等。因此,这种媒介描述就会出现两种可能性:(1)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2)并不一定具有进步或现代意义,以及并不一定对新生进步事物保持相当的敏感性。(卜卫,2001:89)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按规模可以把受众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是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播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第二个层次是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某种报纸、杂志的定期读者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第三个层
大众传播理论视角下《色•戒》的主题思想诠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