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 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 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 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 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核心 素养落地,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育小新邀请了上海教育学会 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 者们答疑解惑。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两年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 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 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 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 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 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 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 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 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 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 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 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 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 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 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 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 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 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 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 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 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 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 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 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
(完整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