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之美
秩序是一种美,在篆刻中,这种美在汉式白文印和规整的元朱文印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而打破印面上的秩序求错落变化是另一种形式的美。秩序为常,错落就是非常;秩序为生,错落变化则为奇,常中求变,奇正相正,造就了艺术风格的大千世界。比如美人,“春日凝妆上翠楼”固然是一种风致,而“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依然不减天资丽色,别是一番风韵。在篆刻艺术形式上,有求精金美玉者,也有求大朴不雕者,各是其美,各得其宜。然而各须把握分寸,过犹不及,如过分拘泥于秩序,则会使性灵缺失,如一味粗头乱服,则又会流入粗劣无度而失去魅力。
在篆刻依附于印章制作的自然发展阶段,有许多成熟的印章样式,如古玺、汉印等,已经具有自身的秩序之美,而在两种成熟模式转换交替之间,旧的模式逐渐散漫,新的模式尚未形成,是一个相对无序的时期,如秦印以及魏晋时期的印章,就表现出较高的打破秩序之后的自由变化。另外一般来说官方的庙堂之物多讲求秩序之美,如秦小篆《泰山刻石》,而带有民间色彩的物品则会自然放松而生出变化,如战国、秦汉简牍等。
“秀容行事印”(图1)当是魏晋时期之物,此时汉印已渐渐式微,所制印章一方面出现了打破汉印模式之后的粗俗,出现了篆法讹误、刻制粗劣、章法乖张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走出秩序规定之后的舒展自由。“秀”字上大下小,自然留出印中心空间,“容”字线条排列不均,具有疏密变化,“行”字篆法反常,“印”字处于压抑之中,等等一切不守秩序的变化,使印面产生了解脱汉印范式桎梏之后的自由,这一类作品中篆法的错落变化给当代篆刻创作许多启发。邓散木“奇冈”(图2)一印,“奇”字篆刻尚不为奇,“冈”字则将下部移位与边框相接,反常为奇,单独就“冈”字篆法来看,遭到了破坏,支离破碎无篆法美可言,就印面整体看,“冈”字下部左移连边又显得必要,“奇”字右下部多出一残破点与右边粘连,使印面左右呼应,错落生姿。但这方印刻意安排痕迹明显,远逊上举古印自然天成。再举一方笔者创作的“强其骨”(图3),其中“强”字篆法左右两部分上下错落,化解了横向的拥挤,使印面留出许多空洞处,此种错落变化,比起上举邓散木印例要显得自然一些,原因是此印中“强”字的错落变化仍能表现出篆法的自然势态,而邓印中“奇”字的变化则用的是美术性手法,破坏了篆法的自然势态。
上举三方印例是靠篆法局部的错落变化使印面生出姿态来的,下举的印例则是印面篆法整体的错落变化。“沧海一粟”(图4)为朱复戡的墨稿作品,“沧”字左右两部分互换位置,便与“海”字边旁重复为呼应,“海”、“粟”二字篆法散散落落,印面表现出错综之美,“沧”、“海”、“粟”三字中的十二个点,长短斜正变化无一雷同,其中并无一定规律,
错落之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