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开幕式“击缶而歌”与中国古代缶文化
2008年8月8日晚8时许在“鸟巢”国家体育场中央,随着一声声强劲有力的击打,2008尊“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遗韵,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表达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热烈欢迎。
从缶的发展演化来看,奥运会开幕式上使用的“缶”与缶的原貌有着一定的差别。
缶亦作“缶瓦”,是古代的一种的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用于盛水或酒。盛行于春秋战国。出土器铭文自称“缶”的著名器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因为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兴之所至,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于是,缶在用作容器之外也就慢慢有了乐器的功能。“缶”字也作为汉字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质器皿。
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击缶”的演奏形式。中国古乐器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土就是陶类乐器,有陶埙、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类,可见地位之低。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据《墨子?#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竿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礼乐的选用在当时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只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人的娱乐,而诸侯、士大夫阶层是要听钟鼓竽瑟之乐。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这也说明秦人音乐古朴,不如中原音乐完备。
《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时,不叩击瓦器而歌唱那就是垂暮老人的嗟叹,老人临死之前,不鼓缶而歌是不吉利的。这反映了当时的一个民间习俗,即对将去世的老人,人们要鼓缶唱歌,以安抚老人,祝愿死者路走好。《庄子?至乐》中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妻子死了,庄子认为人死后不应该悲伤,应该高兴地送其走,于是鼓盆而歌。这里的“鼓缶”是丧礼的内容,“鼓”只是一个动词,“缶”是乐器。可见鼓盆、击缶先是社会最底层人们的娱乐内容,后演变为丧礼习俗中的礼乐。
由于最原始的陶缶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器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如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鎏金铜缶就是个大肚罐子。方形的青铜缶如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小冰箱。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的“缶”就是仿照这种方形样式制作而成的。
2004年在无锡鸿山的越国贵族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大墓甬道壁龛中发现了由500多件组合乐器组成的随葬坑,其中有3件盆状的青瓷乐器,专家认定,这便是古乐器青瓷缶。其口径40厘米,,内外施青黄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饰细蟠虺纹,有两兽首状
奥运开幕式“击缶而歌”与中国古代缶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