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初中数学学具教学
隆回县滩头镇滩头中学 何忠贵
内容摘要:初中数学学具教学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便于课堂分工合作,共同探讨;有利于“差生”转化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正文:
过去的时间,我们大多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为主,向学生灌输理论、规律。尤其是数学教学,一般采取老师在讲台上向学生灌输公式或定理,然后讲讲例题,让学生模仿多练习、多巩固。有趣点是带着学生推守理论,画个图。这些知识实在是太枯燥了,老师主动,学生被动。今年,学校订购了数学教学用的学具,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既可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顿时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真正地转化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数学运用学具教学好处多多,我与学校数学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同感。
一、学具教学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已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枯燥无味,让一般学生都已疲惫。上课时,如果能想办法让这些抽象的理论、规律能用具体的实例,通过学生的实践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找出规律,然后实际问题自然就解开了。例如,在数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任意用三个不同长度的小棒搭成三角形,但必须要能搭成三角形,然后连接任意两根与第三根相比,然后思考三根小棒长短关系;进一步用刻度测出三根小棒长度,用数字衡量它们的长短关系。保持自己的意见,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自然而然地我们就得到了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这个内容完全就是利用学具教学,让学生主动实践,这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新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具教学便于分工合作,共同探讨。
过去的教学中,如果一节课认识的图形多,尤其是立体图形,一般学生就难于接受。一节课下来,老师组织教学吃力,但效果又不明显。如果采用学具教学,我们便可以将学生分组制作,每组每个成员负责一个模型制作,然后各组共同探究,既省力又实效。同时还养成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品质,培养他们相互激励,敢于竞争,善于合作。例如,在“三棱柱、三棱锥、四棱柱、四棱锥”的教学时,让每四个同学分成一组,每人分别制作一个不同的模型,然后让他们各组共同探索这四个立体图形的点、线、面的形成等空间结构。同时采取各组竞争,看哪组做得快,哪组做得好,看哪组先把老师设置的问题完成得正确。在这种竞争浓烈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自己研究,分析问题,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他们合作精神,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有利“差生”转化工作。
传统教学,老师在台上指挥,学生很跟着指挥棒;教师在讲台上演戏,学生已经看腻了。尤其是一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我们把他们叫“差生”,在上课时喜欢开小差,无所事事,打瞌睡是常事。老师要求他们多动笔,多动脑,他们中一部分动笔不动脑,动脑不动手。运用学具教学,动手操作,是一般学生的爱好,尤其是“差生”
尝试初中数学学具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