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08婴幼儿心理发展与贝利婴幼儿.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黄春香概述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科学的研究始于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 W. Preyer ) 他的《儿童心理》于 1882 年出版, 标志着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自然成熟理论盖塞尔( )是这一理论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他发现无论是胎儿期或出生后的发展,总是遵循从头到脚、从近到远的法则,头部在胎儿时期最早发育,出生后也是如此。婴儿总是先坐后站,先站后走,身心发展有一定的模式,什么时候出现什么功能似受一个天然进度表控制。如双生子爬梯实验。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Freud )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他的性欲阶段理论及人格结构理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有一定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与性本能的驱动有关, 根据“里必多”( Libido )的投放,他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出生到一岁的口唇期,一至三岁的肛门期, 三至六岁的性器期,六岁至青春前期的潜伏期及青春期。这几个时期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为重要,他认为五岁前的经验对个体将来发展是否正常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埃里克森,他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既连续又不同的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经历如下五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0 — 2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第二阶段( 2 — 4岁)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第三阶段( 4 — 7岁)主动性对内疚。第四阶段( 7 — 12 岁)勤奋对自卑。第五阶段( 12 — 18 岁)同一感对角色混乱。环境学习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学习在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塑造的,否认行为发展的内部规律。代表人物是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他认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已知反应,就能推断先行的刺激,既“刺激→反应( S→R)”理论。其主要实验方法是条件反射法,他曾应用于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儿童本来不怕兔子, 但如每次和引起惧怕的刺激(如大声)同时出现,二者建立起条件反射关系,以后见了兔子也害怕起来。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也关心环境对行为的控制作用。他创立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主张让研究对象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操作环境。这种操作性行为更加符合正常的生活条件。当动物或人的某一个行为发生后,得到了强化,这一行为发生的次数就会增加。如婴儿的微笑和发声。斯金纳还发现,人的操作行为不是一次就成功的,需要一点点地学习,强化方式不同,对行为的作用也不一样。改造某种不良行为时,成人可予以忽视,而当儿童出现一个正确行为时则给予强化。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创立的。他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人通过对客观现实的适应逐步建构起来的。他把认知结构看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的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新皮亚杰学派皮亚杰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适应,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了社会交往与实践对发展的影响。七十年代起,日内瓦出现了一支新皮亚杰学派,他们充分重视社会关系、社会文化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个体在与外界相互作用时, 不仅依赖于个体与外部事物的相互作用,也依赖于个体与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是个体获得知识的源泉。依恋理论依恋理论的诞生,产生了看待人类发展基本现象的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它最及时最直接的影响是对儿童养育模式的冲击:照顾者为儿童提供身体接触的舒适以及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2008婴幼儿心理发展与贝利婴幼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