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主持人:高耀飞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写生字、背解释、分析结构、总结主旨------这是长久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许多学校和老师都对这种传统模式进行了改革,于是出现了 “杜朗口模式”、“语文教学五步法”等诸多语文课堂模式。我个人认为:这些模式课堂虽然在提高语文成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模式把语文课堂格式化了。它们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知识点的“拼盘”,把语文课变成了考场的“保镖”,使语文课堂这最艺术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得枯燥乏,很多学生甚至厌恶语文课。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程少堂老师的教育理论:“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这一理论让我怦然心动并且心有戚戚焉。是啊,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从此,我认真学习程老师的教育教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努力营造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构建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具有语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课堂,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为此我们申报《初中语文“语文味”课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在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培养和发展人文素养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我们是农村中学,相对而言,软硬件有些落后,教学资源不是十分丰富,教学中往往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教学目标达成有些不尽如人意,在加上留守儿童问题。家庭教育观念不强,学生没有机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只有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才能为将来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如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他们掌握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将来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关于培养“语文味”课堂学习方式,早在1909年,美国的杜威就提出了任何一本语言课程要体现出它自身的味道来,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学会通过感性体验,理性思维,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
本课题重在探讨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领域的日益渗透与舒张,审美教育也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更显重要。新大纲亦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作为突出的教学目的。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语文审美教育媒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承载着施教者所传递的审美教育信息。这里既有进入语文课文范围内的五光十色 、多彩多姿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也有语文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同时,还有充分体现教师教学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的教学美。如教学过程美、教师教态美、教学节奏美、教学语言美等。在诸多的美的形态中,教材(文本)美和教学语言(表达)美,无疑最能产生震撼力。经典回归式学习有利于保护人的天性——好奇心,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至关重要。探究有利于培养儿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
课题研究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