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前些天有幸到深圳参加“名师之约”大型现场观摩研讨与专题报告会。学习后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对文本细读感受颇深。在这之前,我虽然也知道“细读文本”这回事,但发觉自己认识的还很肤浅。何谓:细读文本。据有关材料介绍,细读文本就是教师对言语的此在的细读。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多侧面的内涵。也就是说解读文本首先要充分尊重文本,要善于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处,所谓“一字未宜忽,读读悟其神”(叶圣陶)。而这其实也是凸显语文的学科性质,还原语文味的重要途径。至于如何捕捉文本的关键处?一般可以从文本文眼、文本主旨、文本结构、文本体裁等处入手发现,当然也是不一而足,重要的是能保持警觉和敏锐,逐渐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对于一般人而言,也许没有必要对文本阅读提出很高要求,但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是得达到细读文本的要求。因为我们清楚细读文本是文本阅读的极好方式,是文本阅读的良好态度,也是引导学生阅读的优秀语文教学方式。若想让我们的学生掌握好的阅读方式,掌握学习技能,我们务必得先具有细读文本的态度。
但回想自己的备课过程,多在熟读后,紧抓课后主要习题、教学参考、教案,或上网找找相关的资料,最后设计一份教案,就进行教学。这在我看来,已经足够了。事实上,课前对文本没有报着“慢慢走,欣赏啊!”的态度,教学中我也只能停留在文本的浅层,那么学
生可想而知,只会是泛舟湖面,对文本的理解常是浮光掠影一般。
想想窦老师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上,引领着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从课题开始抓住一个“小”让学生说说小女孩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学生快速读一遍课文后,出示第一句话,紧紧抓住:“冷、雪、黑、”让学生品读、感受。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以下自然段。对于文中重点语句不断的推敲、朗读。在不断的咬文嚼字中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女孩的世界,敲出作家的思想和意图。让所有
咬文嚼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