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多校区高校【摘要】: 多校区办学己经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普遍模式,与单一校区的管理相比较,多校区大学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主要通过对多校区高校概念的界定, 分析了我国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国内多校区大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关键词】: 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一、多校区高校的概念界定“多校区高校”( Multi-campus University )的概念在国内外有不同的理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科尔( Clark Kerr )和盖德(. Gade )将多校区高校界定为: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高级(即四年制)校区组成、只受某个单极的管理委员会合法管理、管理委员会或多校区高校系统行政部门与各分校区之间的重要职责分工明确的一类高等教育系统。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对多校区高校的概念也有相关界定,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海波、谢仁业提出:“多校区高校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此外, 陈运超提出:“高校多校区办学指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在两个以上的校区同时办学, 其不同校区之间可以互相毗邻,也可以分处异地”。国内关于多校区高校的概念界定主要分歧在于多个校区的地理位置关系上。本文认为, 多校区高校的校区之间可以在地理位置上异地而建,也可以在地理位置上相邻而建,但相邻而建的校区必须是异时而建,也就是两个不同校区在建设时间上有先后。因此,多校区高校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拥有至少两个以上校园,且这两个以上校园或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或在建设时间上不相同的高校。二、国内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分析(一)“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型的管理,其特点是管理重心集中在校本部,校区管理只是各职能部门在空间上的触角延伸,不存在分权与放权的问题。各校区的办学资源由校本部统一调控。在该种模式下, 校区大都完全依附于校本部的领导和管理, 两者的关系是高度统一、密不可分的。对于那些将低年级学生放在校区培养, 到高年级回校本部培养的高校, 为保证人才培养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其校区管理一般比较适合采用“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其校区管理采取的是“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延伸管理模式, 校区成立了中共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委员会、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 由学校派出一位副校长主管全面工作。校区管委会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监督、指导校区各机构的工作。管委会下设 7 个延伸管理机构: 党政工作办公室、教务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后勤工作办公室、安全保卫与武装办公室、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图书分馆等。每个机构配备 2-3 名管理人员, 办公室主任由相应部处的一名副处长兼任。各机构在行政上接受校区管委会的领导, 业务上接受学校相应职能部门的管理。校区管理人员主要由学校派出, 其中也有个别人为属地招聘人员。珠海学院的院长由学校的一名副校长兼任, 另设一名常务副院长。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教学科研处、学生工作处、总务处、基建办公室等机构。与采用“以条为主”管理模式的校区相比,暨南大学珠海学院的校区机构比较齐全,人力配备相对较强。可以基本满足校区管理的需要。此外, 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后, 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副校长兼任医学部领导
多校区高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