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防治
便秘的防治
“便秘”二字或不登大雅之堂,却是许许多多的凡人常常遇到的事情,不可假道学,应当研究一二。
医学告诉我们:便秘确实是一种病(或症),而且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病。人体每天由食物消化后形成的粪便,大约含有水分65%,含固体35%,而固体部分的细菌最多,可达到总量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当排出大量时,大部分细菌已死亡。可见,及时的排便是一种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行为。人体每天排一至二次。或是一至二天排便一次,都属于正常,而便秘却是每3~4天甚至更长时间才排一次,严重者排出的粪便性状像羊屎或兔屎样,呈球状,就称为“便秘”。
便秘可分为器质性便秘与功能性便秘二大类。
器质性便秘又可分为肠道疾病,如结肠梗阻、肠肿瘤、肠结核、巨结肠症(先天性或后天性);肠外压迫,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腹腔肿瘤、腹膜后肿瘤等;脑或脊髓病变如脑炎、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病变等;代谢及内分泌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阿狄森式病、席汉病等;肛门周围病如肛瘘、术后肛门狭窄等;中毒如铅中毒等都可以发生器质性便秘。
而功能性便秘可分为弛缓性便秘(无力性排便、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因食物过于精细、水分少、饮食少而对肠壁刺激不足,长时间使用解痉药、镇痛药或抗胆碱药而致的药物性便秘);痉挛性便秘如以便秘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直肠便秘,即直肠排便反射迟钝或丧失,如滥用泻药或灌肠者后发生的功能性便秘。
中医对于便秘一症十分重视。在问诊“十问”时,就将问二便作为常规,而且对于便秘,一般必用通便药于方中。我国最早的辩证专著《伤寒论》将便秘分为“阴结”、“阳结”、“脾约”、“津竭”等;后世医家又有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冷秘、虚秘、热燥、风燥之分。中医还将便秘与疾病的关系说成“通则不病”与“病则不通”。
便秘不可忽视,它可以引发人体不适症状,既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全身性的。首先是消化道症状:除有排便困难外,还会出现腹痛,特别是下腹部不适或钝痛,肠鸣、反胃、恶心、矢气、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是由于食物残渣的肠腔内停留过久,易于发酵腐败,产生气体,如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等,这些气体大量积聚在肠腔,可使肠管膨胀,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了消化功能受到影响。
便秘造成的全身症状为:可伴头痛、头晕、疲劳、口苦、心烦、易怒、精神淡漠等症状,甚至可以出现轻度贫血与营养不良等表现,还会引起食欲不振、舌头粗涩、口臭、头晕、容易疲劳等症,有时还会引发荨麻疹和气喘等,这些过敏性疾病与自律神经的功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肠内的胺类,又会使这种关系更为恶化。
由于便秘而产生的局部的表现有:便秘时的干燥坚硬的粪块可以损害肛门,引起肛门出血、疼痛和出血、疼痛等症,如果原来有肛裂、痔疮等肛门疾病,便秘可以增加疼痛与出血。此外,由于便秘会引起骶骨部、臀部、大腿后侧隐痛与酸胀等感觉,这是由于粪块压迫第三、四及五骶神经根前支所致。
反复发作的便秘可以引起各种疾病,有些还是相当严重的,常见有:
⑴大肠癌、大肠息肉:粪便中不仅含有原来食物所具备的物质,同时也混合消化道新产生的有害物质,其中也包含了致癌物质,如粪便长时间积聚于体内,就会增加局部癌症发生的危险,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肠息肉者,更易刺激诱发癌变;
⑵痔疮:痔疮是直肠下部及肛门管壁内静脉从扩张、弯曲、隆起成团的一种血管瘤,是良性疾病,一般不会癌变。按发生部位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大便秘结可以导致肛门小血管破裂,血块淤积,主要形成血栓型外痔。而大便秘结可导致内痔出血。
⑶肛裂:长期和严重的便秘可以导致肛裂,肛裂可分为初期肛裂与陈旧性肛裂二种,而排便→疼痛→缓解→长时间疼痛的过程是肛裂的特点。
⑷中风:即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它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偏瘫),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排便困难致腹压升高可以诱发脑中风的发生。
⑸衰老:由于大便久留体内,可以引起人体的自身中毒而加速人体的衰老现象发生。
⑹肠梗阻:由于便秘而形成坚硬的“粪石”,粪石堵塞肠腔而出现“机械性肠梗阻”,从而出现了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和排气等四大症状。
⑺性欲下降或性冷淡:由于便秘导致阴深横肌和尿道、阴道括约肌处于痉挛状态,久之久之
便秘的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