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28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28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27.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
3.学游说理的写法;
4.理解主旨,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5。背诵第二段中的“舟泊绝壁”部分。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借记游说理的写法;
、重视考察的精神.
【教学难点】
本文是一篇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具有驳论文的特点,二者的有机结合及其叙议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石钟山简介:学生读文注,教师播放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
二、苏轼
28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28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28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苏":苏洵(父)、苏轼 、苏辙(弟) ;“唐宋八大家”:“韩柳三苏王曾阳”,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生仕途不顺,道路坎坷,但他胸怀宽广,爱国爱民。
本文是他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石钟山后写的.
三、初读感知
1.字词
蠡(lǐ) 郦(lì) 罄(qìng) 桴(fú) 铿(kēng)
硿(kōng) 莫夜(mù) 栖鹘(hú) 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ēnɡ hónɡ) 穴罅(xià) 窾坎镗鞳(kuǎn kǎn tāng tà)
汝识之乎(zhì) 无射(yì)
四、翻译
第一段:
重点词语: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于是,在那里).
扣而聆之(扣,敲击;聆,聆听)。
南音函胡(函胡,:桴,鼓棰;响,声响;腾,传播)。
余韵徐歇(徐,慢慢;歇,停止,消失)。
28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28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28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之,的,定语后置的标志;所在,到处;是,这样)。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
28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