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诗》全文及注释解析
《神童诗》全文及注释解析
《神童诗》全文及注释解析
《神童诗》全文及注释
《神童诗》为宋代汪株所著。汪洙,字德温,觐县(今浙江宁波)人,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考中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自幼能诗,被誉为“神童"。他咏志劝学的作品被编录成集,称为《神童诗》.但实际上传世的《神童诗》并非尽是少年神童之作,也不全出于汪洙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代编补修订,增入了隋唐乃至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篇名也大多是另行添加的。诗的内容除劝学述志而外,还有一些四季观赏、咏物抒怀之作,诗体皆为格律工整的五言绝句,文字浅显易懂,。以致后人仿此编了《续神童诗》、《千家诗》等类似读物,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诗中鼓励“少小勤学”、“男儿自强"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提倡的;诗人所描绘的“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这一代表了科举时代书生最高企盼的登龙门的理想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还具有当今学子努力奋进的积极意义。但其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类的剥削阶级思想和功名利禄观念,则是应该加以剔除和批判的。
【原文】
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②;满朝朱紫贵③,尽是读书人。
3、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④;三冬今足用⑤,谁笑腹空虚?
4、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5、朝为田舍郎⑥,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⑦,男儿当自强.
6、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⑧;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7、莫道儒冠误⑨,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⑩,穷亦善其身⑪。
8、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⑫,朱紫佐朝廷。
9、古有《千文》义⑬,须知后学通;圣贤俱间出⑭,以此发蒙童⑮。
【注释】①尔曹:。 ②立身:自立成人。 ③朱紫:指达官显贵。唐制,官员五品以上穿红色的官服,。 ④萤窗:晋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就捕捉许多萤火虫放在丝囊中,供夜读时照明。后世便常以萤窗、萤案比喻刻苦读书。
《神童诗》全文及注释解析
《神童诗》全文及注释解析
《神童诗》全文及注释解析
⑤三冬:像三春、三秋一样,指三年。 ⑥田舍郎:农夫、村夫。 ⑦“将相”句:意谓当将相之人并非生来就是。语出《史记•陈涉世家》。 ⑧席上珍:。语出《礼记•儒行》. ⑨儒冠: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帽子。借指以读书为业。⑩相天下:当宰相治理天下. ⑪穷::《孟子•尽心上》。 ⑫锦轴:用锦缎装饰的卷轴,,而用轴卷成一卷来展读。 ⑬千文:即南朝梁人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是现存的较早的启蒙读物。 ⑭间出:相间出现(在《千字文》中)。⑮发:启发。蒙童:智慧还没有得到开发的幼童。
【原文】
10、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①;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②。
11、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③。
12、大比因自举④,乡书以类升⑤;名题仙桂籍⑥,天府快先登⑦。
13、喜中青钱选⑧,才高压俊英⑨;萤窗新脱迹⑩,雁塔淡书名⑪.
14、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汲浪⑫,平地一声雷⑬。
15、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⑭.
16、玉殿传金榜⑮,君恩赐状头⑯;英雄三百辈⑰,随我步瀛洲⑱。
【注释】①惹春风:引来春风。 ②谒:谒见。正式会见。相公:宰相。 ③登科:也称登第,指在科举考试中考试及第。此指县试中考取秀才. ④大比:明清两代,每隔三年,各县、州、府的生员集中在省会考试,称乡试,。 ⑤乡书:周代制度,乡大夫等地方官每隔三年献当地贤明者的书给周王,供周王挑选授职。因此后代称乡试中选为登乡书或登贤书. ⑥仙桂籍:即桂籍的美称。明清两代,举人在京城会试中选的,称进士;考中进士犹如月中折桂,所以进士的名册被称为桂籍。 ⑦天府:。明清两代,考中进士后还得在皇宫参加殿试,以定名次。快:喜悦。 ⑧青钱选:古时的铜钱以色青为贵,故人挑选铜钱都先选青钱。这里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 ⑨俊英:指文才出众的人. ⑩脱迹:超脱,摆脱。 ⑪雁塔:即大雁塔,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四公里大慈恩寺内。唐代,每年新考中的进士都在大雁塔题上姓名,作为一种荣耀,故后世常称考中进士为雁塔题名。 ⑫禹门:即龙门。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黄河流经处,相传是大禹在治水时开凿。此处水流湍急,相传鱼若逆水游上就能变成龙。唐代以后将科举考试中选比喻为登龙门。三汲浪:三次跃出波浪。比喻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屡次中选。
《神童诗》全文及注释解析
《
《神童诗》全文及注释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