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字体演变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 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 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 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学习要点 1 、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 2 、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 3 、大篆与小篆 4 、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学习内容* 秦书八体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 五曰摹印, 六曰署书, 七曰殳书, 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 1 、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 、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 :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 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 又称为“隶变”, 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 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 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 象形意味更加淡薄, 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 、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第一节甲骨文 1、甲骨文: 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 1899 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 又称“甲骨卜辞”。 2 、甲骨文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 基本字形是象形字。也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借用象形字的字形表示一个同音词,与词的关系是借音。有近五分之一表意又表音的形声字。 3 、从形体看,甲骨文的主要特点: 1 )象形程度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 )字体不规范: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形体;偏旁可以不同。 4 、甲骨文研究: 1 )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刘鄂的《铁云藏龟》。 2 )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3 )考释方面集大成的: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 4 )资料最丰富的: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相关链接:甲骨文化第二节金文 1 、金文:指商周时代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因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又称钟鼎文。如图: 2 、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共同点:形体都不规范。不同点: 1 )商代金文象形程度高于甲骨文。 2 )金文范铸,笔法肥厚;甲骨文刀刻,笔画改为方形。 3 )金文书写款式较甲骨文规整。 3 、金文早晚期形体不尽一致。 4 、春秋晚期后,金文中出现一些美术字体: 1 )故意将笔画拉长或作曲折宛转之势。 2 )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装饰物。第三节秦系文字 1 、籀书(大篆) :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所用字体依班固《汉书· 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2 、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字体为史籀大篆。 3 、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 1 )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是春秋战国之交刻于石碣
汉字字体演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