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实习报告班级: B1252 姓名:赵高云学号: 11 浅谈五四广场规划设计一、城市的属性: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存在形式, 因此, 其本质将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共性,和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城市公共空间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物质积累和意义象征,它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城市公共空间为社会生活提供场所,同时也对人的活动起到促发限制的作用。二者是一种互构的关系: 特定的空间形式、场所会吸引特定的活动和用途, 而行为和活动也倾向于发生在适宜的环境中, 甚至对环境产生能动的作用。如果从社会生活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分析,可归纳其本质在于: 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的价值体系的交流沟通和它们的彼此共存、互相交融和互相补充。第二,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其它存在形式例如: 绿地、商业步行街等相比较, 广场更集中地反映社会文化, 并且包含了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社会文化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和地域性差异, 因此, 广场的时代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表现得很突出。我国近年来新建的城市广场往往既要承载集会、观演等社会活动, 又要表现某些主题, 在建设之初就被要求成为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承担地区标志的重任。二、城市广场的设计需求从城市广场的本质分析其对设计提出的要求,换句话说,也就是广场物质形式的特点, 可以概括为两点, 简单地说, 即需求的多样性和环境形象的整体性。 1 、需求多样性需求多样性是指广场使用上的多样性和广场表现社会文化多元共生的需求。广场使用上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广场包含的社会生活多种多样, 因此, 要求广场能提供相应的空间和场所。人在广场中的活动除去集会、观演等大众参予活动之外,还有休息、交谈等活动,这类活动中人的行为可概括为两类: 一是人与人的交流,包括自然的集中和约会两种方式,后者参加的人少,相对私密; 自然的集中的典型例子是老年人( 不一定相识) 聚在一角聊天锻炼等活动, 此时常常是寻找可利用的边界、边角空间。二是人与环境的交流,人需要独处,或是观赏广场景观, 或是思考。这时, 纯个人的行为对广场空间的要求可能更苛刻。广场使用的多样性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 就是人参与其中的随意性。城市公共空间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人的参与程度如何, 而人对开放空间的参与是随机的和随意的, 这就要求广场能提供更多使人参与其中的物质线索, 路径上的可达性是方法之一, 本质还在于环境意义的传达要清晰。广场多元性的另一含意是指社会文化在广场的多元共存状态。不同社会群体的多种文化需求, 人对文化需求选择的多样性都要求在广场有所体现, 广场的本质也包含着多元文化共存、融合的含义。因此, “文化共生”现象在城市广场设计中表现得日渐突出, 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是在这方面比较极端化的例子。 2 、环境形象的整体性环境形象整体性的含义是指环境空间中的要素: 场所、路径、领域之间所具有的良好关系, 并因此提高广场空间的关联性, 进而使环境意义的表达逻辑清晰而具有整体性。环境形象的整体性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系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环境形象整体性还有助于提高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可识别性的增强有助于广场主题的表现和接受, 也是使人们将广场从城市其部分区别开的途径。人对广场空间需求的多样性和广场环境形象的整体性是从“人”和“物”两个角度对广场设计分析的结果, 它来源于广场的本质和人对环境的知觉认识, 针对两点设计需求, 这里提出一些相应的设计方法。三、广场设计方法研究如果把广场的空间环境看作一个系统, 那么从系统的结构比系统的要素,对于系统的功能有更根本的决定意义这一观点分析,显然, 广场空间环境的空间秩序和层次的设计应放在首位, 这是因为空间的秩序和层次决定了广场整体的结构, 这也是广场设计方法研究的出发点,对此,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方法,以供研究。 1 、边界状态利用和调整广场处在城市环境中, 周边的建筑、道路会对广场产生影响。这些是城市广场整体领域感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 一是周边建筑呈围合或不完全围合状态,周边建筑的间距、体量、形式越接近, 这种围合的连续性就越强, 闭合程度也越高, 这种情况可以用完形心理学中闭合性原理来解释。第二是广场周边有在视觉和心理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建筑物或自然中的山体等, 其庞大的体量可以被用来突出场所特征。这种基于完形心理学中近接性原理的现象在西方建筑史中有许多实例。上述两点说明边界状态有助于形成广场的场所感和领域感, 注重边界状态的利用和调整甚或改造, 有助于提高城市广场与城市环境的关联性, 使其出现和存在变得更自然和有机, 这为人参予到广场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引导和促进的帮助。 2 、丰富广场空间的类型和结构层次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 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 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青岛五四广场规划设计要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