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识的两条途径——读书与游历——读《论学问》与《论游历》我们小时候就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却只理解了它的字面意思,没有意识到这正是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读书与游历。林语堂说过,读书可以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培根也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 数学使人精细, 博物使人深沉, 伦理之学使人庄重, 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都强调了读书对人的益处。读书的真正难点,在于消化吸收。读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浅尝辄止。要心无旁骛, 吸收其精华, 抛弃其糟粕。我们的一生的知识,道德、情操、精神,无一不和读书息息相关。从这点上说,堆积知识, 远比不上陶冶情操来得重要。人之所以为人, 就是人是有思想, 有精神的。而思想和精神高尚与否, 和我们书读的多少, 读什么书, 怎样读书, 读了书, 去不去自我实践, 实在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因此首先要多读书, 但是现在的书浩如烟海, 正确的选择读什么书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选读那些有启迪性、开拓性、开放性和对陈规陋习有深刻批判性并能带你进入时代前列的书籍, 特别是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著作尤为重要。至于读书的方法,培根为我们介绍了几种:泛读,通读,精读,代读。鲁迅则认为读书应博览; 钱穆认为读书应先定“旨趣’’; 毛泽东认为不动笔墨不看书; 列宁认为读书要专心致志。当然, 读书方法的选择也是因人而异的, 但大体分为先易后难和先难后易两种。先易后难很好理解, 先难后易, 是说我们不要墨守陈规, 特别对于可以跳跃性认识的知识与书籍, 有时先难后易才是好方法, 比如读小说和文学作品, 实在不必要人人都从儿童文学一步步读起, 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从难入手, 要从经典入手也许会使人有更高的起点,收到奇效。关于读书,还有许多相关问题,譬如,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譬如读书要钻得进去, 跳得出来; 譬如读书有一个由薄到厚, 再由厚到薄的过程;譬如读书要有批判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等许多人所共知的方面和内容就不再赘述。接下来就是读了书去不去自我实践的问题,实践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游历。培根说:“游历对年轻人来说是教育的一部分;对年长的人来说是经验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游历对于人生的作用不下于读书,甚至犹有过之。人是在读书和游历中成长的。游历是广义的,指的是游历、游览、旅游、旅行、出访、探险、云游、漫游、乃至长途跋涉等。书本的知识是死的,游历的知识是活的;书本的知识是枯燥的, 游历的知识是生动的;书本的知识是抽象的,游历的知识是凸显的; 书本的知识是平面的,游历的知识是立体的;书本的知识是单色的, 游历的知识是多采的;书本的知识是文字的,游历的知识是形象的; 书本的知识是前人的, 游历的知识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 书本的知识是陈旧的, 游历的知识是活鲜的; 书本的知识是狭小的, 游历的知识是壮观的;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游历的知识是无边的。旅游除了能让我们获得开心、放松、强健体魄、增长见闻、感受生活、体验生命、寻求安静、远离喧嚣、开阔胸怀、享受自我、触摸大自然、改变价值观、寻找归属感、结交新朋友之外, 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各种民俗、饮食、文化、历史、科学、未知世界、奇观与奇闻逸事等。就游历的益处来说,可分为四点:第一, 为创作增添新的内容。以游历的方式去开掘生活面的方
论读书与论游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