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基本信息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教学形式
公开
教 师
姜艳艳
单 位
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课题名称
大道之行也
学情分析
分析要点:、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材分析:《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并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学生能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算什么太难的事情。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词的用法,套用在今后的文言学习中,可以大致读懂文意。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重点字词的讲解、课文的背诵及联系实际谈体会上。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因此,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没有充分展开,使得课堂重点没有凸现出来。
学生认知障碍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目标
分析要点:;;。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心中的和平、安定梦,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
大道之行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