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概念的演变
一、“城市”的原始定义
1.“城”:进行防御的实体
类似的概念:“都”、“邑”(大曰“都”,小曰“邑”)。
又《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则曰“邑”。
1)城有等级之分,
如《考工记· 匠人》分三级:
王城、诸侯城、都城。
2)“城”组成部分
以中国古代城市为例,体现为防御实体概念下的城。
重要内容回顾
殷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2.“市”: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
“井”、“市井”(两解)
1)较集中的居民点
2)具有防御职能——有“城墙”,有“形”的构筑物
3)有商品交换职能
殷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封建社会时期“城市”的内涵
、交换职能——城市的原始职能。
——封建统治机构。(各级府衙)
——城市的象征。
殷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中国奴隶制时期的城市建设
殷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
一、时代背景特征
社会进程
奴隶制 BC2205-BC1766 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出现;
BC1700-BC1122 商代夏
BC1122-BC771 西周
封建领主制 BC771-BC403 春秋
BC771-BC249 周平王东迁
BC403-BC221 战国
殷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1)文字出现,商代出现甲骨文,汉字独特的象形文字体系,反映出当时的城市、建筑的一些形象特征;
2)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文化发展的高潮: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
3)制陶、冶铜、铁工艺
图3-1甲骨文文字:“高”“宫”
殷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殷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1)出现城市建设
2)夯土基台(高台建筑)
3)木构架结构体系
殷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夏朝的建设
登封王城岗(夏朝早期都城之一)
,修建监狱以保护
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修筑宫室台榭以享乐。
3.“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夏朝文字记载的城市建设活动。
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形制。(二里头发现了夏朝晚期城址)。
殷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代表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1)夯土台基
夯土台残高约80CM,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
2)封闭的庭院
台上有8开间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院)。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殷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殷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