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说课稿
荆方
《窃读记》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的作者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课文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全文所写的并不是发生在一天的事情,而是作者长期在书店读书的复杂感受。由此,我教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三是让学生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一、找中心句,感悟快乐和惧怕。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运用细腻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文章的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为本文的学习确定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即: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和惧怕?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与大家交流。交流感悟之后,学生了解作者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二、走进文本,感受动作和心理描写
课文中有细致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体会了作者窃读时快乐的感受后,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词语,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这一读书方法的指引下,我与学生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体会,学生们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描写心理活动的两部分时,我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感悟。学习下雨天窃读这部分,把作者的做法和想法的进行对比,体会到作者为了窃读而心口不一;学习忍饥受累的窃读那段心理活动,把作者窃读与读者读书进行对比,体会到作者窃读的艰苦。两次的对比,使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三、品读其它滋味,重在窃读快乐。
细细品味课文之后,带着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明白作者虽然用了许多笔墨描写“窃读”的惧怕、饥饿、劳累等等滋味,但她的立足点在于“快乐”。
这节课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从而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热爱读书。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一些设计思路与拙见,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
《窃读记》说课稿荆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