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将相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第二、第三个故事,紧扣人物言行,品读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营造气氛。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你们,你们愿意和老师做朋友吗?(生),谢谢同学们。谁来说说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生),我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明白了朋友之间应该团结、宽容、互帮互助。既然我们是朋友了,那就让我们同心协力上好这堂课吧。
二、复习引入新课。(以旧引新,并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1、同学们,在课前我们自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并细读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文中的另外两个故事。(板题)
2、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文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相机板书),“和”的意思又是什么?文中一共有几个故事构成?(板书)。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表现怎么样?你能一个词语来概括吗?(相机板书:机智勇敢)。在“完璧归赵”的事件上,秦王的阴谋有没有得逞?(生)那他有没有就此罢休呢?(生),对,正因为秦王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便引发了一场政治斗争,那就是
“渑池之会”。同学们有兴趣知道在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了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了解这个故事。
三、感悟课文。(务本求实,实中求新)
合作探究“渑池之会”。(引导学生由自主到有效的合作学习)
1、多媒体出示问题。
①在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的目的是什么?
②蔺相如见后是如何表现的?找出人物言行的句子读一读,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朗读文段。
2、自主完成问题。
3、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
读过之后,同学们肯定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快快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让小组的同学帮帮你。
1、指名汇报,品读句子,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同学们合作学习非常认真,下面就来检查一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学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生)
① 秦王要赵王鼓瑟的目的是为什么呢?(生),鼓瑟一事怎么说是侮辱呢?谈谈你们的理解。(生),是啊,堂堂一国之君竟为对方弹奏乐器,的确是有失体面,而蔺相如是怎样表现的呢?(生)
② 多媒体出示句子:“请您为赵王击缶。”这句话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好?引导学生用‘生气又不失礼貌’的语气读。(个别读)秦王再三拒绝,蔺相如又是怎样表现的?(提示:蔺相如刚刚是
‘请’,现在是——‘逼’,拿什么逼?(拿性命逼))
相机出示句子:“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句话又应该怎样读好?(由生气到愤怒),那个同学试试,读好蔺相如对秦王的‘逼’。(个别读,小组读。)
逼秦王击缶后,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生),对,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回答: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不畏强暴)板书:不畏强暴。我们从中难道仅仅看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吗?还明白了什么呢?(对,更重要的是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③秦王被逼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样?(生)。这就是将相同心的结果。
小结过渡:在渑
《将相和》课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