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大傩舞 2007 年和 2009 年,璧山的“大傩舞”、“薅秧歌”及“璧山吹打”先后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几年之后,这三样市级非遗项目的命运却大不相同——“薅秧歌”发展越来越好;“大傩舞”因有争议曾被紧急叫停;“璧山吹打”后继乏人。重新包装:“薅秧歌”亮相北京奥运舞台璧山薅秧歌起源何时,已无法考证, 但是一边假作薅秧,一边拉家常、聊闲话,甚至打情骂俏的表演形式,一直深得当地老百姓喜爱。 2007 年,当时的璧山县文化馆深入广普、大兴、三合、丁家等地走访,通过与薅秧歌传人交流,观摩他们现场表演等形式,以及对璧山薅秧歌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后,邀请市级知名作曲家、作词家、舞蹈家一道,对璧山薅秧歌进行了重新打磨。 2008 年,作为重庆代表团精品节目之一,重新包装后的璧山薅秧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迎奥运城市广场文化活动”中惊艳亮相。“下田啥,薅秧哦呵呵…&h ellip; 行哦对哟喂”“行哦,哟哟哦呵…… ”在这些极富生活特色的歌词中,在清新、质朴的表演中,中外观众为之倾倒。不仅如此,璧山薅秧歌还多次参加国家级比赛,斩获不少大奖,在为重庆、为璧山赢得荣誉的同时,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典范。内容有争议:“大傩舞”陷入尴尬地在璧山薅秧歌大获成功的同时,与其同样名列市级非遗文化目录的大傩舞,却落入完全不一样的境地。与其他地方相比,璧山大傩舞可谓独树一帜。因为璧山大傩舞有其独有的舞龙、贞洁少女向天祈福,裸儿扮演的“泥巴鬼”(3至4岁男童裸身抹上泥巴)游行等环节。“裸儿”在随队伍游行后,会在终点将身上的泥土洗净,以喻消灾除害,因而璧山大傩舞在民间也称“泥巴鬼”。然而,就是这个“泥巴鬼”表演,让璧山大傩舞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成功“申遗”后,当时的璧山县文化馆对整场表演中的“泥巴鬼”表演进行了提炼,
“大傩舞”被叫停 “璧山吹打”后继乏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