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痈( 亚急性甲状腺炎) 临床诊疗方案“瘿痈”( 也可称“痛瘿”) 以颈前喉结旁结块肿大并明显疼痛为主症。该病患者在发病前数周或数月常先有畏寒、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继而出现颈前喉结旁结块肿大、压痛、疼痛拒按。本病多因感受火热之邪, 或情志不遂所致。病位常累及肝、脾、肾。发病初期以热毒壅盛及肝郁化火多见, 中期多见阴虚火旺, 后期可致脾肾阳虚、气郁痰阻。该病相当于西医的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为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甲状腺疾病,常呈自限性。各年龄皆可发病, 以 20-50 岁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 1: 3 — 4 ,是临床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约占所有甲状腺疾病的 5 %左右。一、诊断参照高等医药院校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诊断。二、治疗本病常见的病因为感受火热之邪, 或情志不遂。病理变化为感受火热之邪, 热毒壅盛, 结于颈前; 或情志不遂, 肝气郁滞, 气郁化火, 火热互结于颈。进而热毒或火热伤及阴津,又致阴虚火旺,虚热内扰之证。病变日久或延治误治,终致脾肾阳虚;或病久导致气机不畅, 肝郁气滞,而致气郁痰阻。根据亚甲炎的临床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分期辨证治疗: 发病初期以发热、疼痛为重,颈前肿块初起、触痛明显, 治以清热解表、散结止痛; 热毒壅盛型及肝郁化火型多见于此期。中期发热渐轻,颈前肿块质硬疼痛,治以滋阴凉血散结、止痛消肿; 此期多见阴虚火旺型。发展到病变后期或因失治误治,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 以怕冷、浮肿、腹胀等证为主时, 治以温肾健脾、散结消肿。或病久导致气机不畅, 气郁痰阻,以颈前肿块缩小或消失, 疼痛渐轻, 伴胁肋不舒,易怒,善太息, 肢体困重,纳差时,治以理气解郁,化痰散结。(一)中医辨证论治 1. 热毒壅盛: 主症: 起病急, 发热寒战、颈部肿痛剧烈、触痛明显。兼症: 头痛咽痛、肤色微红舌脉象: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中医辨证分析:起居不慎, 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郁而化热;或热毒直接侵犯颈咽;或热邪郁久, 热毒壅盛, 灼伤阴液,煎津为痰, 热毒痰凝结于颈咽则出现甲状腺肿大疼痛剧烈、咽痛。火热内郁, 热毒壅盛则高热寒战、头痛, 皮肤色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外感火热之象。治则: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药: 拟银翘散和五味消毒饮加减: 蒲公英 15 板兰根 20 射干 10 银花 12 连翘 12 牛蒡子 12 元胡 12 大青叶 15 知母 10 桔梗 12 赤、白芍各 12 牛膝 12 方解: 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 银花、连翘疏风清热、解表; 射干、牛蒡子、桔梗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知母、赤白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元胡辛散温通,止诸痛; 牛膝引热下行。加减: 高热者, 加石膏、山栀、黄芩, 以加强清热; 大便秘结者, 加全瓜篓、玄明粉、大黄,以清热通腑。 2. 肝郁化火: 主症: 颈部肿胀疼痛明显、拒按、胸胁胀满、急躁易怒、烦热多汗、手颤、口苦口渴。兼症: 心悸少寐、面部烘热、健忘耳鸣。舌脉象: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中医辨证分析: 情志不舒,肝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热互结,积于颈部则颈前肿胀、疼痛明显, 拒按; 痰气壅结,郁而化火,肝火炽盛,热盛津伤,故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烦热多汗、口干口苦。热扰心神,则见心悸不宁、烦躁少寐。热郁生风,故手颤、面部烘热、健忘耳鸣;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为邪热内郁、肝经火旺之征。治则:疏肝解郁, 泻火消肿。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夏枯草 15 柴胡 9 栀子 9 龙胆草 9 黄芩 9白芍 12 生地 12 浙贝母 15 丹皮 9 郁金 9 泽泻 12 牛膝 12 甘草 6 方解: 方中龙胆草、夏枯草清泻肝火;栀子、黄芩清火泄热,以助夏枯草之功;柴胡疏肝解郁,与黄芩共行疏散邪热;生地、白芍滋养阴血,以助阴津之源;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止痛;浙贝养阴清热,消瘿散结;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泽泻为清利之用,汗多津伤者宜减量;牛膝引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随症加减:颈痛较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心悸、多汗、手颤明显者,加炒枣仁、麦冬、煅龙牡、天麻, 以滋养心肝, 宁心熄风。 3. 阴虚火旺: , 主症: 发热渐轻, 颈前肿块质硬疼痛、盗汗、潮热或低热。兼症:乏力、五心烦热、渴饮。舌脉象: 舌体瘦,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中医辨证分析: 热毒或火热内盛伤及阴津,致阴液受损, 虚热内扰之证。火热煎津为痰,痰热凝结于颈咽则出现发热渐轻,颈前肿块质硬疼痛;阴虚火旺,虚火迫津液外出,则盗汗, 潮热或低热,乏力, 五心烦热; 阴液亏虚, 则口渴;舌体瘦,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治则:滋阴泻火,散结止痛. 方药: 一贯煎合消瘰丸方加减: 玄参 15
亚甲炎临床诊疗方案2011061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