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获利能力分析一、公司介绍: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 1669 年),自雍正元年( 172 1 年) 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 历经八代皇帝, 长达 188 年。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 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产品行销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 同仁堂已经形成了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 配套形成十大公司、二大基地、二个院、二个中心的“ 1032 ”工程, 其中拥有境内、境外两家上市公司, 零售门店 800 余家, 海外合资公司( 门店) 28家, 遍布 15 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对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 发现公司的融资结构失衡,股权融资占绝大部分,其负债融资较少,财务杠杆偏低,资产负债率不足 30 %。反映出公司资金管理效率不高,资本结构有些保守。 20 世纪 90 年代初, 同仁堂集团贷款高达数亿元, 欠银行利息数千万元, 资产负债率超过 70% , 生产经营处于十分困窘的境地。在这种境地下,如何扭亏为盈?如何使百年品牌继续生存与发展?梅群介绍, 1997 年,在同仁堂领导的认同下,抓住了股改上市的历史机遇,通过剥离部分绩优资产, 组建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募集资金 亿元, 实现了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 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2000 年,更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加大了资本运作的力度,从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出了科技含量较高, 产品剂型新的 1 亿元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 10 月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 亿港元,成为全国首家使用同一国有资产进行二次融资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被证券界称为“同仁堂模式”. 对于同仁堂来说, 上市后大部分绩优资产进入了上市公司, 不良资产留在母体, 给母体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同仁堂集团公司在保证上市公司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 将集团公司所属部分企业委托给两个上市公司管理, 运用上市企业的管理机制改造集团公司所属企业, 先后有 12 家集团公司企业进入两个上市公司。委托管理的成功,不但为母体脱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而且盘活了大约 5 亿元的存量资产, 过去企业的包袱通过机制的转变, 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资源和动力。同时, 同仁堂加大内部改制的力度, 同仁堂集团公司全部企业均已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公司制改造, 全部实现了盈利, 体制机制的成功变革为同仁堂的发展开拓了更辽阔的空间. 二、指标计算: (一)销售毛利率=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 营业收入× 100% 2006 年销售毛利率=( - )÷ × 100%= 2007 年销售毛利率=( - )÷ × 100%= 2008 年销售毛利率=( - )÷ × 100%
同仁堂获利能力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