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
乡愁诗中的意象
大连市第五十八中学 七年级 语文 宋跃
【群诗】
《逢入京使》岑参 《泊船瓜洲》王安石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夜雨寄北》李商隐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教学目标】:
1.阅读一组乡愁诗,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举一反三,赏析同一类诗歌。
3.在诵读中,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乡愁诗的意象
【教学难点】: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微课、平板电脑、纸质学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元代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经典的作品中,作者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大量的景物烘托出作者浓重的乡愁。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乡愁诗——岑参的《逢入京使》。
二、学习《逢入京使》
(1)认识作者
师:首先,我们认识一下本诗的作者-岑参。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2)了解背景
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现在我们来感受一下诗歌,七言诗的朗读节奏可以划分为二二一二。
,学生倾听。
。
。
。
(4)再读古诗,赏析诗歌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不禁泪雨滂沱,情难自已。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亲人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告诉家人自己平安。)
2.播放微课,认识意象
师:诗歌中出现的事物又称之为“意象”。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微课学习一下相关知识。
【微课内容】
(1)诗词意象的含义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创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
所以,意象是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2)思乡诗常见意象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梧桐:诗人体察梧
逢入京使1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