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草·饮-古诗-赏析
长醉前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
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释义
饮:本曲一说系范康〔字子安〕所作,曲题?酒?。
“长醉后〞二句:长期昏醉有什么挂碍,昏睡不醒有什么思虑。化用?屈原·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语意。
“糟腌〞三句:言酒把个人的功名,千古的兴亡,无限的壮志都埋葬了。腌,这里有玷污的意思,渰〔yan〕:同“掩〞,掩盖,遮蔽。曲,酒糟。虹霓志,气贯长虹的豪情壮志。
屈原〔前330?—前278〕,我国战国时的伟大诗人。为了实现以民为本、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他与楚国的反动贵族统治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宣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终于献出了自己珍贵的生命。然自班固以来,就有指责屈原“露才扬已,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离骚序?〕的。
知音:知己。陶潜〔365-327〕:字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淡泊名利,弃县令回乡隐居,诗酒为伴。
赏析
古来劝饮、纵酒之作可谓汗牛充栋,历代皆有之。由于所处境遇不同,其情又各有所别。孔融嗜酒,是为自标风流;阮籍、嵇康纵酒,是因失意而强作放达;李白有济世之志,却不断碰壁,志不得伸,于是借酒自慰;欧阳修诗酒放怀,乃为恣情所注;……自古文酒不别离,诗与酒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何况元朝统治者残酷的政治压迫,因而元代醉翁更多,醉歌殊狂,醉语益奇。白朴之系于文酒,也有着其特殊的底蕴和内涵。个人的遭逢离乱,“山河之感,禾黍之悲〞,不能不使作家痛心疾首,愤怒满腔。白朴的“劝饮〞,正是充满着家国之痛,兴亡之感,似乎只有酒,才能排遣他心中的凄凉和愁闷。内心有“病〞讳说“病〞,环顾左右而言他。而愈是言他,愈不离乎“病〞。“遣杯原为消愁设,醉乡岂是忘忧处?〞醉语多为醒言,它曲折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正是此首小令的“关窍〞所在。
那末,白朴的这首小令给我们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呢?要言之,便是不思自思、欲罢不能的那样一种格外强烈的兴亡之慨、感伤意绪。“长醉〞、“不醒〞两句,外表上好象在说:醉处梦中,无忧无虑,一切都可以弃之脑后,“今觉而昨非,得意而忘言〞,似乎作者大彻大悟了。然而,其中更含着作者内心深深的隐痛:醉也好,睡也好,毕竟有时有限,人生毕竟醒时多,醉时少,醉中“无碍〞醒时“碍〞,梦中“无思〞醒来“思〞,说是“无碍〞,道是“无思〞,恰恰说明“心病〞正在于此。两句开头语便透露出作者极其矛盾和痛苦的心理状态。
“糟腌〞以下三句,连用三个同意词发语,即“糟腌〞、“醅渰〞、“曲埋〞,好似将一切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虹霓之志都否认了,更愿千古兴亡、世事沧桑也随着一醉而同归泯灭。透过外表的意思,我们看到一个原来胸怀大志,希望建功立业,同时对千古兴亡无限感慨的人物。然而江山依旧,人世瞬变,作者在国仇家恨面前感到了一种失望;泪痕犹在,心底成灰,于是那么寄情于酒,以期腌掉、渰没、埋去所有的牵挂,一切的搅扰。有道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愈是想要摆脱的东西,它愈是要袭上心头。纵然是用许多的杯中物来“腌〞、来“渰〞、来“埋〞,终究是无济于事的。字里行间,语意情味,都揭示出作家对建功立业、家国兴亡以及曾经有过的凌云壮志耿耿于怀,拳拳在念。明人孙大雅为白朴?天籁集?作序云:“先生少有志天下
寄生草·饮-古诗-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