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开启民智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 最早的一批白话报刊,不仅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而且为促进民 初白话报刊的发展与白话文体的传播,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与现 代国语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最终让白话文成
为全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文体形式。 正如学者所说如果没有现代
传播媒体,现代白话文就不会那么顺利地产生。 一、白话报刊
实现了书写语言的大众化转型晚清以来以下层民众为主要对象的的 社会改革及思想启蒙都是在语言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中白话报刊 对白话文的兴起与发展并最终确定白话文的正宗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正如施拉姆所说媒介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 ――智力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以及兴趣爱好、愿望抱负和道 德观念的革命。 口白话报刊的出现不仅带来新的传播媒介,而
且带来一种新的语言交际工具,文化形态及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本 质变化。 面对晚清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桐城派古文,维新时期的
启蒙知识分子出于开启民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体制的需要大力倡导 白话文并通过创办白话报刊扩大白话文的使用范围与社会影响。 自黄遵宪首倡言文合一的主张起,梁启超、裘廷梁等维新人士的大力 推动并通过大量创办白话报刊,使白话文在清末民初社会中得到初步 确认,五四时期的报刊宣传与理论倡导终使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 维新变法时期,在中国印刷的书籍与出版的报刊主要是文言文, 对于
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民众阅读困难。 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实现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变法目的兴起了白话文运动,创办了中国 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白话报刊,其中著名的有《演义白话报》 《无锡
白话报》《平湖州白话报》《通俗报》《女学报》。 这些白话 报刊运用浅俗的文字向民众传播变法与启蒙思想, 对促进现代白话文 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897年 1月 7,维新派第一份以白话
命名的报纸《演义白话报》在上海创刊。 该报在第 1 号《白话 报小引》中道出办报宗旨中国人要想发奋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求 外洋情形, 天下大势, 必须看报。 要想看报, 必须从白话起头,
方才明明白白。 表达了白话报创办的原因要想使国人不受欺凌, 必须了解世界情形,而要了解天下大势,就必须看报,看报首从白话 报始,如此才能比较清楚地了解外部世界。 《演义白话报》的 白话文风为以后的白话报所仿效并产生实质影响, 真正在其上发表白 话文纲领性文章并在白话文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是 1898年 5月 1日 由裘廷梁和裘毓芳在无锡创办的《无锡白话报》。 《无锡白话 报》提倡变法,鼓吹改良。 裘廷梁为扩大《无锡白话报》在全 国的影响在该报出到第 5期时改报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 ,他在《无 锡白话报》上发表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是近代系统阐述白话文理 论的著名文章,影响深广。 他在文章中批判了文言文的弊端中 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此文言之为害矣。 在历数文言文的多种危害后从八个方面阐明了白话文的益处, 即省目 力,除骄气,免枉读,保圣教,便幼学,练心力,少弃才,便贫民, 最后总结为愚天下之具莫文言若,智天下之具莫白话若。 文言
兴而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实学不兴是谓无民。 弘白话
报可以俾商者农者工者,及童塾子弟,力足以购报者,略能通知古今 中外,及西政西学之足以利天下,为广开民智之助。 这是对文 言弊端与白话益处的理论化总结。 裘廷梁的白话文理论经《无 锡白话报》的传播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后白话报刊大量创办,适应下 层民众阅读的需要, 促进了书写语言大众化的进程, 也为民民初及五 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 革命派为推翻满清政府,在识字不多的新军、会党、手工业工人、城 市贫民中进行革命宣传而积极创办白话报刊, 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白话 报刊的创办高潮。 从数量上看, 1901 至 1911 年,新创办的白 话报刊多达 100余种,地域遍布全国近 3 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偏 僻的拉萨也在 1907 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在日木东京也出现了 9 种中国白话报刊。 白话报刊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都是维新时 期所不及的。 还有大量用白话或浅说写成的鼓吹改良或民主革 命的小册子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 这一时期的白话报在内 容上大都倾向革命,如林獬主编的《中国白话报》是革命党人在上海 创办的第一家白话报纸;革命作家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完全用白话文来警策世人。 它们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下层民 众传播革命知识,有的完全用方言进行民主革命思想宣传。 林 獬在《中国白话报》发刊词中分
谈论白话报刊影响白话文运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