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什么要“我”放掉鲈鱼,“我”的心里是怎样的变化,从而理解课文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名叫詹姆斯的美国男孩儿,11岁那年的一个晚上,他和父亲去钓鱼,34年后他为此写下了一篇短文,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后来选入了我们小学教材,题目是《钓鱼》。今天就让我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再次走进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钓鱼
二、检查生词
。
。
。
师:词语不仅要会认,而且要知其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品读感悟
(一)、创设—情境
,翻到《钓鱼》这一课听老师朗读课文的前两段。
(出示课件图片:月光如水的夜晚)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示课件:最后一段)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3. (出示课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告诉老师这是一次怎样的钓鱼经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二)、品味—钓鱼
1.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去文中找一找。
鱼大:句1、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还是条鲈鱼。
鱼漂亮:句2、我和父亲得意的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
师张贴鲈鱼,指导朗读。
,我是怎样钓到的?(理解“不易”。。)
(三)、体验——放鱼
,我愿意吗?放鱼的时候,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这个意思?
(出示:依依不舍)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4——9自然段,然后去文中找一找,画一画,批一批。
2.(出示对话)看!这是父亲和我的对话,更加体现了我不想放鱼时的心情。请同桌合作,带着我们刚才的体会分角色朗读。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3. (采访孩子:)孩子,你愿意放吗?此时,你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出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你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吗?
4. 但又不得不放,原因只有一个,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的语言告诉老师
(介绍禁捕期)与捕捞开放相对的是禁渔期 ,老师收集到中国部分禁渔期:
5月1日至第二年1月31日为青鱼禁渔期
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蚶)禁渔期
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
这些公告一经发出,在这些期间,某些区域某些鱼类是不能捕捞的!——这就是规定
(再次出示:)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们距离鲈鱼捕捞开放日就剩最后短短两个小时,我们必须放吗? 想想,父亲该怎样回答儿子刚才的乞求?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相机板书:遵守规则
3 钓鱼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