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本文生字较多,故事情节简单,写的又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学生经过预习,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多数生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对课文中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理解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并联系实际来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事和理两方面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感受“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放鱼之难。
3、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句子。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
3、 感悟理解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钓鱼》(板书课题)
生书空课题并齐读
二 复习旧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三、精读细品,深入感悟
师:一件钓鱼的小事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一定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件钓鱼的往事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呢?
(这条鱼特别大 父亲让我放了 没到捕捞鲈鱼的时间)
师:如果是你,你放不放呢?(放 不放)
(一)冲突
文中的父子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辩,投影出示:4——7自然段对话部分,看看他们在争辩什么?(板书:不放 放)
默读3——9自然段,划出他们的理由,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认真默读思考,并在相应的地方作批注,老师巡视。
(二)留下的理由
预设:
1、交流理由
生:课文里写道: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因为鱼很大,所以我不愿意把鱼放掉。
生: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因为作者用了好长时间才钓上来的,所以他舍不得。
生:可是再也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说明再也钓不到了。
生: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因为这条鱼不仅大,而且很漂亮,所以我不愿意放掉。
生: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又没有人看到,为什么不留下呢?
生: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书上明明写了,我们把鱼留下,不会有人知道的。
2、品读鲈鱼之大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还是条鲈鱼。
3 钓鱼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