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公开课课件
第一页,共16页
学习目标
1.巩固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第二页,共16页
原庄宗——
抑本其成败之迹——
莫能与之争——
函梁君臣之首——
•
原: 推究
抑:或者 本:推究、考察。
迹:事迹、迹象。
莫: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
•
•
•
•
•
复习检测
函:用匣子装着。(名词做动词)
:
第三页,共16页
2、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A. 此 三 者,吾 遗 恨 也
B. 盛 以 锦 囊
C. 系 燕 王 父 子 以 组
D. 身 死 国 灭, 为 天 下 笑
E. 智 勇 多 困 于 所 溺
F. 遣 从 事 以 一 少 牢 告 庙
G. 燕 王,吾 所 立
a 介词短语后置:
b 被 动 句:
c 判 断 句:
d 省 略 句:
B C E F
D E
A G
B F
(之)
(于)
c
a
d
a
b
a
b
d
c
a
第四页,共16页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人事 ?
2、忧劳可以 国, 可以 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 所 溺, 伶人也 ?
翻译:(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的事情吗?
翻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翻译: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而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逸豫
兴
亡
岂非 哉
于
岂独 哉
第五页,共16页
课文朗读
第六页,共16页
?其立论的历
史根据又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提出的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立论的根据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论证方法:举例、正反对比、引用
合作探究
第七页,共16页
2. 阅读课文二、三段,填写下列表格,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年代
岁数
事件(用原文回答)
•
得天下 ---- 15年---得之难失天下 ---- 3年---失之易
“与尔三矢”
“函梁君臣之首”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系燕父子以组”
908年
912年
923年
926年
23岁
27岁
38岁
41岁
合作探究
第八页,共16页
(得失天下)时的场面描写的句子。作者描写前后两种不同场面有何用意?作者认为庄宗盛衰(得失天下)的原因各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明确: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②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 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④“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③形成鲜明的对比,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第九页,共16页
4. 作者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十页,共16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