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失败案例.doc广州荔湾广场 城市是不同时代建筑的集合,每条传统老街、每幢文物建筑都记忆着独特的文化,它是城 市历史与形象的载体。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如何有效地保 护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延续城市的传统文脉,已成全社会必须思考的一个命题。 在过往的
旧城改造过程中,广州既有过许多成功的典型,也出现过不少失败的个案, 其中“荔湾广场
模式”就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旧城改造不成功的一个范例。
“荔湾广场模式”的败笔究竟在哪里?有专家认为,荔湾广场是典型的香港模式的移 植,把一两层的老房子拆除后,建起几栋几十层的楼房,把一条完整的上下九路拦腰切断。 它对旧城的文脉以及建筑群的肌理造成非常大的破坏, 这种伤害对上下九路可以说是永远的
痛。类似的例子还有广州市的农林上路、新河浦路、东皋大道、梅花村等等。
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破坏老城区原有风貌的改造模式至今似乎仍未完全绝迹。 “近来广
州市农讲所一带开发了很多高楼, 将农讲所团团包围, 这么重要的文化区域怎能进行如此高
强度的开发?”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坦言, ‘荔湾广场模式’又回来了。
然而,对于旧城改造的“荔湾广场模式” ,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谈到旧城改造,我
认为广州至今还没有找到适当的、 成功的模式。”房地产专家韩世同认为,“荔湾广场是上世
纪90年代初期建造的,一直作为城改失败的范例而遭诟病。但我觉得这个项目却是广州为 数不多的旧城改造项目和模式之一, 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来评价显然有些不公平, 它在当时
的确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和范例。 ”:
姑且不论“荔湾广场模式” 在今天看来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
旧城改造必须确立“保护优先”的原则,有效保护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延续城市传统文脉。
“广州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城市,都市建筑既具有岭南特色(以骑楼为代表) ,又具有西
洋特色。但这种特有的城市风貌在上世纪 90年代中期受到一定破坏。现在的旧城改造中,
广州建筑整体风貌如何体现,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局长潘安在接受记
者采访时表示。
“原汁原味”保存城市记忆-
保留城市传统风貌, 让大家已经熟悉的建筑物世代耸立, 成为民族性的象征, 让人望之肃然
起敬。这是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一种增强民族认同的做法。
荔湾区是广州传统文化的根据地,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反映城市历史发展片断的场所与 建筑,如陈氏书院、锦纶会馆、华林寺、上下九步行街、恩宁路及龙津西骑楼街、西关民居 民俗风情区等等。这些都是城市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 具有独特性且不可再生, 尤其值得原
汁原味地加以保护。
“旧城保护最重要的是成片街区的保护,有了街区这个母体,文化才能成长与保存。如 果只留下几栋彼此分隔的旧建筑, 把所谓无价值的建筑都拆掉, 那么就等于将敦煌壁画中保
存好的才切割下来保存,不好的就任由它继续风化一样,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有专家这样
认为。
谈到目前正在进行的恩宁路改造,广州大学教授杨宏烈有些担忧。他曾强烈地建议, 要尽量保留一些历史街巷格局,这种格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 西关许多漂亮的
石板路及其历史地名,常常能引发游人无限的联想。
事实上,无论你保留一些传统民居建筑也好,文物建筑也罢
旧城改造失败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