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古代避讳
——言语有特俗 时处须问禁
前 言
《左传·桓公六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目 录
一、什么是避讳
二、因汉字而讳
三、古人利用汉字进行避讳的方法
四、古代避讳对汉字的影响
五、结语
一、避讳概说
1
古代避讳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存现了两千多年的社会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
一方面,汉字所包含的大量信息被用来发展为避讳;另一方面,避讳的发展又反过来对汉字的使用造成影响。
避讳
忌讳
憎讳
敬讳
二、因汉字而讳
因汉字的构件而讳
1
有些汉字可以拆分为若干部件,其中有些部件含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从而被发展为避讳。
避讳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封建王权和宗法制度在语言文字上的体现。因此,汉字的形、音、义等三要素所蕴涵的大量信息往往就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从而发展成避讳。
在古代,如果只避和君主或尊长之名的同形之字,叫避正讳。
共计29100元
因汉字字形相同或相似
2
二、因汉字而讳
因汉字字音相同或相近
3
汉字有很多字音相同或相近,在古代,如果连忌讳字的同音字或音近字也要回避,叫避嫌名。
1. 如隋文帝的父亲名忠。隋人不仅要避“忠”字,同音的“中”字也要回避。如《齐东野语》卷四记载:“隋文帝父讳忠,凡郎中皆去‘中’字。”
,李贺为避“晋”之嫌名“进”,终生不考进士。
3. 后晋高祖名敬瑭,时人就回避“敬”之嫌名“镜”和“竟”,如《册府元龟》卷三载:“天福七年,刺改合州石镜为仙览,复州竟陵为景陵。”
二、因汉字而讳
有些汉字的字义因具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统治者或强解汉字字义、或曲解多义字,从而形成避讳。
1.《论语・阳货》有“恶紫之夺朱也”,清代沈德潜化用该典作《咏黑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发现后把“朱”字曲解为“朱氏王朝”,此时沈已早死,但乾隆还是戮其尸以解愤。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因“清”、“明”二字多义,吕氏就被猜疑有不满本朝倾向亡明之心。
因汉字字义而讳
4
二、因汉字而讳
汉字与避讳文化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