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
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解读
主要内容
1 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2 新冠病毒感染防控要点
3 《感染防控技术指南》(第三版)修订主要内容
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新冠疫情流行病学特点
•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
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
• 传播途径:
–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 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
的可能。
– 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
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 一
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国家卫健委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八版)
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性
• 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经常为多形性,直径
60~140nm。
• 对新型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CoV和MERS-CoV的
研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水浴56℃ 30 分钟、75% 乙醇、含
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 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Delta变异株流行的特点
• 传播速度快,成全球流行的主要毒株,已传播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容易发生公共
场所的聚集性
• 传染性强,超普通毒株一倍。潜伏期短:最快24小时,10天可传五六代(早期毒
株5~6天,代际传播4~5天,现4天左右,代际传播3天左右)。
• 病毒载量高,CT值低。
• 治疗时间长,患者容易发展为重症,。
• 可能出现“免疫逃逸”:避开中和抗体和抑制免疫应答。
• 密接概念改变:发病前4天和患者有接触的。
• 症状不典型,早发现难,防控难度大。人口大国、密度大;某些生活习惯易聚集
、某些居住条件易传播;两类患者(输入和本土)和多种毒株并存;医院客观条
件和主观因素。多次发生局部的医院感染甚至暴发,原因各不相同,需要总结经
验与教训。
• 但传播途径没有发生改变,防控措施和疫苗仍然有效。
新冠病毒感染防控要点
一、新冠防控的原则要求
• 面临较高的交叉感染和疫情传播风险。医疗机构承担着发热患者诊断治疗、
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核酸检测以及日常诊疗等多重任务,为疫情防控提供
关键技术支撑。
• 要高度重视新冠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 加强政策资金支持保障,组织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协调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
持。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强化感控底线思维,坚守感控底线要求,按照要求配备培
训专业性强的感控人员队伍,组织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主动落实各项感
控措施。
二、防控策略
• 内外同防:做到四早~早发现是关键,把好门,管好人
• 医患同防:医务人员、患者、陪护,标准预防+额外预防
• 人物同防:医院环境、物品、外来物资,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必要时
开展环境检测
• 三防融合:加强行为的监督、监测,优化诊疗流程,科学应用消毒灭
菌设备。
三、基本要求
• 完善防控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防控制度、工作流程科学、规范、可操
作;应急预案要演练;根据国家政策配齐配强感控专业队伍,完成感染防控工
作和感染聚集事件处置等。
• 聚焦源头管控,严防感染风险输入:严格预检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严格新
冠病毒核酸检测“应检尽检”要求;发现阳性病例及时报告,协助调查和正确
处置,有效阻断感染传播。
• 开展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和水平:要有培训计划;培训要有针对
性,分人群,有重点,尤其是基层、社办、专科和中医医院,针对薄弱环节持
续培训,对重点部门要重点培训,加强考核,强化“人人都是感控践行者和责
任人”的意识。
新冠防控指南第三版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