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上,一身三任
──评张婷老师《永不落幕的演出──启蒙运动》一课
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李明海
虽然张老师用“永不落幕的演出”这样的课标题,是指启蒙运动的历史使命永远没有完结,但由此我却想到了站在讲台之上的教师角色。每个教师主持的每节教学课堂,也未尝不是一场场“演出”着的舞台,而教师的角色,则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要是演员,不然,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有较为明显,甚至重大缺陷。作为一个教师,“一身三任”,不可谓不难。
评课的方式方法很多,有相对主题式评课,如偏重于某一方面能力、某一方面色彩等限于教学内容的评课,还有偏重于某一类学生或全体学生、教师的某一方面特征和整体行为的限于教与学主体的评课,等等;有相对全面式评课,如根据三维目标要求达成与否式的全面评课,还有从素质角度包括版书、声音、形体等等在内的是否全面优秀的评课,等等。在此我是主题式点评教师的教,即围绕“教师的角色”这一主题点评。具体方法则是“流水账”式的,随着张老师讲课的自然流程、段落,实录式点评。这样的点评,较为有利于张老师直接改进这一课的设计、讲授。
本课开篇,是配乐的,滚动着的启蒙思想家头像及其名言。这样的开篇,直接、平实,通过音乐、通过启蒙思想家头像及其名言,也能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本课所需求的特定情景。作为“编剧”的角色,张老师在此处理得不错。当然,也可以结合学生现实和社会现实,别出心裁地进行“编剧”,如从班级纪律与学生自由活动的关系入手等。虽然这一“编剧”不错,但张老师接下来就推出了本课课题《永不落幕的演出──启蒙运动》,而没有就此让学生谈看、听此段视频之后的感受,即读了“脚本”之后,没让学生这群“演员”表演。所以,作为“导演”的角色,张老师在此表现得不很好。
承接课标题,张老师问:“什么是启蒙?”让学生根据下录的学案资料,阅后回答。
启蒙(enlighten)的法文原意是明亮、照耀,启蒙运动的含义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启蒙先驱们提供用理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不再信奉传统的偶像与教条,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启蒙思想家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他们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老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
生1回答出了“光明、自由、平等”。说明该生能够读懂这一材料。张老师接着问:“用什么方法实现这一目标?”生2回答“理性”。该生没有解释,张老师也没有追问。在此理应追问。通过追问“理性”是什么,为什么只有理性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等问题,便能自然地过渡到正课内容,即接下来张老师提出的“为什么此时会提出这一要求?”的问题。在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张老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此段教材(实际上是讲启蒙运动兴起背景),用时很短,阅读之后也没有让学生回答相应问题。整个过渡到正课这一段,“编剧”不错,“导演”太急。
正课。
视频出现:“探究一:启蒙运动的原因”。学生看视频,看教材。引进史料。进行史料教学而不抛弃教材,这应该是我们当下教学的一个原则。张老师在此做很好。
张老师:“这一时期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没有让学生自我分类,张老师直接从这三个方面提问,在此的“导演”角色变成了“演员”角色,角色串位了。生3回答后,没有再让生4、生5等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点评,也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此处的教师应该参与学生的讨论,将自己变成学生的角色,即“演员”。所以,张老师在此“失职”。总之,此段“编剧”的内容很好,视频也很有利于学习,但有“导演”串位之嫌,作为“演员”角色又没有担当起来。
关于启蒙运动的原因讲完之后,接下来的视频和讲述是“(一)起源──17世纪的英国”。没有“探究二……”,其后的视频上也没有“探究三……”等,只是学案上有这样的三个标题。这是编辑视频时粗心大意造成的,不应该。这一板块实际上是讲“启蒙运动的进程和内容”。
在本板块开始时,视频上出现了霍布斯的头像及其主张,洛克的头像及其主张。张老师让学生齐读下录学案上的材料。
英国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快的是英国。英国自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后,垄断了海上霸权从而夺得了许多新的市场,扩大了资本积累,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经过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革命的胜利,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先进的国家,因而它成为启蒙运动的发祥地。
这一齐读处理能够变换一下学习方式,调节一下课
启蒙运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