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经中国文化史佛教三藏 1、经藏——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2、律藏——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3、论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 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通晓其中一门者,对应以“师”之头衔,即:精通经藏者尊为经师,精通律藏者尊为律师,精通论藏者尊为论师。只有同时通晓三藏者被尊为三藏法师,简单说就是比丘中最高学历,或终生成就奖一类,历代有多名三藏法师,如玄奘大师、智者大师、杜顺和尚、印顺大师…等等,其中以玄奘最有名,世俗影响最大,又因其取回经书译时都标有“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字样,因此民间提到三藏法师多联想至“唐三藏”、玄奘之名。三藏由来唐玄奘西天取经, 西天为何方? 取何经? ?出行的基本路线:公元 627 年玄奘从长安出发, 偷渡玉门关,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后经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翻越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到达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 东行至犍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印度。去回出行路线 629 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曲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奘师以为国之法导,奘师“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奘师结为义兄弟, 与戒日王会晤时,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 在五印 18 个国王、 3000 个大小乘佛教教学者和外道 2000 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 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名震天竺师所赍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 150 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 520 夹 657 部。学成归国翻译佛经?玄奘对许多以前佛经的翻译都不满意,为此他有选择地进行了重译。在长安的大慈恩寺,玄奘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学界流行说法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玄奘取经-课件(PPT演示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