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 ? l) 发生规律: 年发生代数因南北地理纬度而不同,吉林通化仅 1~2 代,海南 12~ 13 代,除北纬 21 度以南地区可终年繁殖、北纬 21 度~ 25 度间少量间歇越冬外,北纬 25 度以北均不能越冬,每年虫源由南方迁飞而来。是一种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北往返迁移的害虫, 受我国东亚季风进退的气流和作物生长的物候规律性的季节变化所同步制约。一般每年 3 月下旬至 5月, 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迁入两广南部发生区(北纬 19 度到北回归线), 在该区繁殖 2~3代,于6 月间早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随季风北迁, 主降于南岭发生区( 北回归线至北纬 26~ 28度),7 月中、下旬南岭区早稻黄熟收割, 再北迁至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9 月中下旬至 10 月上旬, 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水稻黄熟产生大量长翅型, 随东北气流向西南回迁。外来虫源区, 每年虫源迁入的迟早和数量对当地褐飞虱的发生迟早、世代数和发生程度有较大影响。成虫长翅型为迁飞型, 短翅型为居留繁殖型, 其产卵前期较长翅型短, 繁殖力较强。只有长翅型褐飞虱才迁飞, 迁入地水稻若正值水稻分蘖期或孕穗期, 所繁殖的后代多为短翅型,1~2 代后, 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及水稻进入灌浆成熟期, 长翅型比例又迅速增多, 大量迁出。食料条件、虫口密度是褐飞虱翅型分化的主要外部诱发因素。一般分蘖期和孕穗期水稻有利于短翅型的产生, 黄熟期水稻利于长翅型产生; 虫口密度过大会诱发长翅型比例增高。成虫有强趋光性,晚间 8~ 11 时扑灯多。 26~ 28°C 条件下,成虫寿命 15~ 25 天,产卵前期 2~3 天,卵期 7~8 天,若虫期 10~ 12天。雌虫繁殖力强,每雌产卵 150 ~ 500 粒,最多 700 ~ 1000 粒。成、若虫多群集于稻丛基部附近取食,一般不大移动,遇惊则落水跳往它处。喜温爱湿,生长适温 20~ 30°C ,最适温 26~ 28°C ,适宜湿度在 80 %以上,盛夏不热、深秋不凉、夏秋多雨是该虫大发生的气候条件。肥水管理不当, 如没有认真搁田, 排灌措施不好导致地下水位高或施肥不当导致叶片徒长、荫蔽度大, 即使降雨量不多也因田间小气候湿度大而有利于褐飞虱的大发生。食料条件是影响褐飞虱发生的重要因素。水稻不同生育期因营养条件不同, 不但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 而且还对生长发育和繁殖力有较大影响,一般取食孕穗期水稻的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最短、繁殖力最高, 取食秧苗期的则反之。因此, 水稻品种的进入生殖生长期的迟早也影响褐飞虱的发生, 同一地区品种抗性水平、栽培管理相似的情况下, 褐飞虱的发生首先出现在熟期较早的品种和早栽的田块, 主要是因为水稻较早转入生殖生长期。水稻种质中对褐飞虱的抗性资源较丰富, 品种的抗性水平对褐飞虱迁入后的发生起着关键的作用, 抗性好的品种往往不需要其它措施进行褐飞虱的防治, 感虫甚至超感虫的品种即使在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的条件下出现一次用药不到位就可能冒穿。近年来, 我国褐飞虱为害有所减轻, 除了中南半岛的虫源地因素之外, 抗性品种的大量使用亦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同一类型的抗虫品种大面积种植一定时间后,褐飞虱自身致害能力会发生改变, 产生新的“生物型”, 使原本抗虫的品种变为感虫。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
稻飞虱防治发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