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土语
在中国 , 有一个与官话相对的概念 - 方言土语。
方言土语其实就是方言 , 但方言土语比方言的范围小 , 也比方言层次低。因为方言由于某种政治因素完全可能上升为官话 , 方言也完全可能上升成为普通话 , 而方言土语则没有这种幸运。 方言土语 , 是每一个人最先学会的话 , 也是每一个步入官场的人最先需要忘记的话 , 同时也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后最爱说的话。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有这么一首炙人口的诗 : “少小离家老大回 , 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 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很直白 , 可以说是以白话入诗了 , 却广为流传 , 老幼皆知 , 可能就是由于诗人少小离家、 老大方回、乡音未改的情怀触到了人们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 , 因而也成为干古传诵的名篇佳作。
有多少地域文化的传承者融入了泥土 , 有多少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珍贵文物湮没不存 , 有多少显示着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破损坍塌了 , 但如果有方言土语在 , 这种地域文化就不会灭绝 , 这种地域文化的根就深深地扎在那乡情浓郁的方言土语中。无论浪迹天涯海角 , 还是与为游子迁客 , 只要操起一口方言土语 , 就会有人凭着乡音来认乡亲 , 把酒言欢 , 用方言土语着着实实地谝一会闲传 , 叙叙乡情 , 那也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享受。不然 , 有人怎么会把“他乡遇故知”也列人人生大乐事
呢 ?有些世纪伟人 , 功业盖世 , 世人敬若神明 , 但使人真正感受到他们人格魅力和亲切的地方 , 往往不是他们那些所谓的丰功伟绩 , 而是那一口浓浓的方言土语 , 也正是那浓浓的乡音 , 使他们成为一个个血肉丰满、充满泥土气息的真人。
中国革命如某位伟人所说 , 是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所以在革命队伍里
便集中了许多操一口浓浓方言土语的人。中国事命便在这些来自五潮四海 , 操着南腔北词的各种会议中争论 , 当形形色色的方言土语合成一个统一的意志时 , 中国革命便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也最终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方言土语是每个人最初的真正的母语 , 普通话和官话只能是方言土语的后代。人们之间的隔膜 , 常常不是由于地位、 贫富而形成的、 而是语言沟通上的障碍造成的 , 人们可以
翻山越岭突破许多天然屏障 , 但语言的隔膜常常令我们望而兴叹。地道的上海方言土语、虽然也属于汉语 , 但对于一个不懂上海话的人而言可能比英语还要难懂。同是一个语系的人 , 有两个人用土语交谈,其他听的人可能一点都听不明白他们
在说什么,而他们用方言土语交流达到的那种默契 , 那种内心的熨帖和舒坦,也可能是其他任何人所难以感受的。 前一段王海生用天水土活演绎了一个小品 《村长剪彩》 , 把天水方言土语运用得惟妙惟肖, 生动地道 , 妙趣横生, 看得一些当地
人前仰后合,捧腹大笑,可一些说普通话的人却看得头雾水,觉得莫名其妙 , 只有跟者大家傻笑。
一个地方的方言土语中,常常会保留下许多当地文化发展的印记。比如 , 我们当地一个普通的老大娘,看到天热,便会对孙于说,快到廊檐下去凉快一下!
这时候,许多外地人便会不知所云。这“廊檐”一词,对她来说,其实现在指的
就是房檐,可你还到小看,这老太太为什么不把 “房檐”叫 “房檐”,却偏偏
方言土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