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九章汪汪曾曾祺祺一、汪曾祺一、汪曾祺 (1920 (1920 ——1997 1997 ) ) ?江苏高邮人。士绅世家,从小受到正规的传统教育和父亲的宠爱,聪颖过人。 1939 年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得到沈从文小说创作真传。?1943 年毕业后。小说创作呈现个人风格。?1958 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1963 年参加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的改编, “文革”中参加“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 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 进入创作的高潮期,创作出许多描写民国时期江南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1997 年在北京病逝。二、创作分期二、创作分期: ?早期( 1940-1948 ),作品不多,且变化很大。主要以《鸡鸭名家》为代表, 早期惟一的一篇“登峰造极的杰作”。?中期( 1949-1979 ),作品极少,且无成功之作,主要有《羊舍一夕》《王全》《看水》等。?晚期( 1980-1997 ),厚积薄发,佳作不断, 在自己 60大寿之际,形成了一个创作高潮期,有人因此说汪曾祺是“大器晚成”。?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集中在 1992 年之前。而 1992 年之前的这个时期,又可分为“前三年”(1980-1983 )和“后九年”(1984-1992 ) 两个阶段。?前三年成就突出,主要以《受戒》为代表, 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异秉》《岁寒三友》《大淖记事》《晚饭花》《鉴赏家》《八千岁》和《故里三陈》等。?1980 年汪曾祺 60岁时写《受戒》,轰动一时; 61岁时写《大淖记事》,传咏四方,这两文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后九年创作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主要作品有《詹大胖子》等。?在汪曾祺的晚期创作中,还有不少以短篇组成的“三部曲”,形成了“汪记风俗小说”的一大奇观。?《故里杂记》(李三·榆树·鱼) ?《晚饭花》(珠子灯·晚饭花·三姊妹出嫁) ?《钓人的孩子》(钓人的孩子·拾金子·航空奖券) ?《小说三篇》(求雨·迷路·卖蚯蚓的人) ?《故里三陈》(陈小手·陈四·陈泥鳅) ?《桥边小说三篇》(詹大胖子·幽冥钟·茶干) 三、汪曾祺的短篇小说观和他在小说文体三、汪曾祺的短篇小说观和他在小说文体创造上的自觉意识。创造上的自觉意识。?汪曾祺与当代大多数小说作家不同,他从不涉足长篇小说,从来也没想过要写一部“史诗性”的或“全景式”的长篇作品。“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小说大多取材于他的童年和家乡的生活, 既不特别设计情节,也不有意制造矛盾和冲突,而是专注于风俗民情的表现,而这些风俗民情也不是推动故事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八章 汪曾祺小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