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 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
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
刘林平/张春泥
2012-8-25 13:35:05 来源:《社会学研究》(京)2007 年 6 期第 114~137 页
【作者简介】刘林平,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张春泥,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工问卷调查资料的回归分析,构建了一个决定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模型。本文发现,人力
资本中的教育年限、培训、工龄等变量对农民工工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和性别也有显著影响;企业制度中的企业规模和工种对
工资有显著影响,规模越大,工资越高,工种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性。企业所属行业和企业性质对工资没有显著影响,是否签订劳动合
同和缺工情况同样如此。社会资本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对农民工工资水平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认为,农民工的工资是处于分割的二元
劳动力市场一端的,高度市场化的,缺乏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或晋升机制,也少受劳动力市场用工情况变化影响的,没有地区性差异
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刚性的低工资。
【关 键 词】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社会环境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在马克思看来,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价格体现。“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来决定”。“劳动力的价值由两种要素所构成:一种是纯生理的要素,另一种是历史的或社会的要素”。后一种要素,马克思认为,
是“每个不仅包括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而且还包括满足由人们赖以生息教养的那些社会条件所产
生的一定需要”(马克思,1972/1898:181、199)。
马克思的经济学被称为“政治经济学”,他对工资的考察不是基于纯粹经济学的立场,而是基于经济社会学的立场。因为,他把
工人得到的工资置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社会结构之中,工人的工资当然还取决于与资本家的斗争。但是,马克思认为,工资和劳动
力生产率之间没有函数关系,也与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没有大的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古典经济学的诸多代表人物都以社会—经济因素来解释工资。比如,亚当·斯密就注意到工人与老板的讨价还价,
由习俗、惯例、人道主义和培训成本所决定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等因素对工人工资的影响(亚当·斯密,2005)。
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经典资本理论的挑战。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能够对自身进行投资,并产生经济回报。
林南(2004)认为,马克思理论中的劳动者是可以替代的,所以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如果生产的产品相同,则劳动者的工资是一定的。
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拥有不同教育程度、身体状况和职业经验的劳动者之间未必能够简单替代,因为不同劳动者的价值和报酬是不同
的。人力资本理论把对工资影响因素的探讨从较为宏观的社会—经济层面带入了较为微观的个人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层面。明塞
尔指出人力资本理论的中心是关注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培训、经验和职业流动对个人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和部门
及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在人力资本理论看来,影响工资的因素主要还是微观层面上的教育、培训、劳动经验和职业流动
(Mincer,1989)。
仅凭人力资本理论还不足以解释复杂的工资问题。格伯总结了决定工资的三大理论视角:新古典主义、制度理论和结构分析(Gerber,
2006)。人力资本理论即为新古典主义的视角。这一视角中,劳资双方在确定工资的问题上都试图最大化他们行动的结果,并根据工人
的特殊素质和人力资本形式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价值,反复多次协商来达成合同工资的数目。新古典主义工资观的核心是:1、开放的劳
动力市场竞争,劳资双方能够反复协商以确定工资,所达成的工资应该是劳资双方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达到的平衡点;2、人力资本
在竞争中几乎是最重要的,在决定工资上是近乎惟一的变量。与新古典主义不同,制度的视角并不认为工资是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竞
争中达成的。寻职和雇佣中的交易成本、公司内部工作的性质、工人能力和士气的不确定性、工会的影响以及工人的集体行动等因素
都会阻碍市场机制的完全发挥。因此,决定工资的不是市场而是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内部劳动力市场、职业阶梯、集体讨价还价、标
准的工资计划等。结构分析将注意力从关注工人自
薪酬管理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