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教学设计.doc《良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相关的名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 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感知孔孟的观点,学习他们的修养境界
教学难点:
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法:
朗读、分析、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人之生也直”这篇文章,请同学说说孔子提出的“直”指的 是什么?师明确后学习下一篇课文。
2、 板书课题:人的起点 良知
二、 整体感知
1、 识记:颖()瞽嗖( )明)施()
2、 初步感知:体会孟子性善论的观点。
三、 朗读、质疑、讨论
1、 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良能:本能。
信:诚,确实。
颖:额。
势:外在的力量、形式。
其性亦犹是也:人性由善变为不善的变化也像这样。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从人的禀赋资质来说,是可以使它善的,这便 是我所说的性善。
铢:授、给。一说以火销金为铢,意为自外而内。
弗思:没有去思考,了解。
徒:五倍。
无算:无法计算,无数。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蒸,众多。物,事。贝U,法则。秉,执持。
彝,常。懿德,美德。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孟子认为,人有良能和良知是因为仁和义是通行天下的。
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本性是善的。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性具有的,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
四、理通课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 自由阅读并尝试翻译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2、 学生感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①。孩提之
童②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 天下也。”
1、 老师指导阅读该片段,学生反复阅读该段
2、 老师点出难理解的字词
良:指本能的,天然的。良能、良知已作为专门的哲学术语,以不译为妥。②孩提之童: 指两三岁之间的小孩子。
3、 学生尝试翻译该段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
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亲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亲爱父母是 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4、 学生品位探讨该段,教师归纳总结
良能良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正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一样。比如说, 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长是人的良能良知,不用教导,不用学习就知道的。进一步推导, 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所以,仁义也是属于人的良能良知范围。这就又回到“仁 义礼智,非由外好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上面去了。由此可见,孟子为了推行仁 义礼智这些儒者所崇尚的道德,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遗余力。绕过去,绕过来,从方 方面面来论证,最后都落脚到仁义礼智这些天经地义
《良知》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