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二甲复审准备材料
规章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加入:医院规定的临床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应急用血院与预案。
用血申请流程。
用血流程。
输血管理流程。
10、采集血标本流程。
11、血液库存量的管理要求。
12、有急救用血的应急协调机制。
13、医院对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
14、医务人员掌握输血适应症相关规定。
15、用血申报登记制度。
16、血液入出库管理制度。
17、血液核对制度。
18、血液储存制度。
19、血液相容性监测制度。
33、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34、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35、建立和实施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36、医院对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血有相关规定与批准流程。
二、科内需要准备记录本:
1、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本
2、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记录本。
3、储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本。
4、储血冰箱定期细菌监测记录本。
5、血袋保存、销毁记录本。
6、一次性输血耗材无害化处理记录本。
7、(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临床输血记录?
8、用血的申请单、发血单、输血记录格式
三、
1、设立临床输血管理组织(人员组成、职责、活动记录)
2、设立临床输血职能管理部门(有监管记录)
3、组织全院性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的培训记录。(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
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应急用血院与预案、用血申请流程、用血流程、输血管理流程、采集血标本流程。进行培训与教育,有记录。(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
5、科室开展输血质量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有改进措施并得到落实。
6、定期(至少每半年一次)评价临床医师对供血管理工作满意度。(有资料)
7、为临床医师、护士提供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每年至少一次。(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
8、输血科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有资料)
9、为患者输血的护士须经输血过程的全方位培训。(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
10、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
6、设置输血科(血库)(独立设置 A级)
(1)工作人员:具备输血、检验、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并接受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且无影响输血专业职责的疾病或者功能障碍。(C级); 输血科负责人具有副主任职称以上资格,从事临床输血治疗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的输血相关临床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B级)。
(2)房屋:远离污染源,靠近手术室和病区,采光明亮,空气流通。
(3)布局: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分开,至少设置入库前血液处置室、血液标本处理区、储血室、发血室、相容性检测实验室,有必要的消毒设施。
建筑与设施符合《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业务区域与行政区域分开,用房面积达到相关要求。(B级)
(4)必备基本设备:2℃~6℃,储血专用箱,-20℃以下储血浆专用低温冰箱,2℃-8℃试剂储存专用冰箱,2℃-8℃标本储存专用冰箱,血小板保存箱,专用血浆解冻箱(溶浆机)
,血型血清学离心机,专用取血箱,恒温水溶箱,标本离心机,显微镜,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系统。
(5)血液保存环境符合规定。
与制定供血单位签订供血协议。(检验科刘占平处)
血液库存量的管理要求,能24小时为临床提供供血服务。
有应急保障(通信、人员、交通)
无非法定渠道用血和自采、自供血的行为。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11、医院对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的定期评价与分析用血趋势。
12、用血申报登记制度、血液入出库管理制度、血液核对制度、血液储存制度、血液相容性监测制度。
(1):血液的出入库记录完整率100%。
(2):供、受血者血型复查率100%。
(3):血液有效期内使用率为100%。
(4):用血的申请单、发血单、输血记录格式规范、书写规范、信息记录完整。
(5):临床用全血或红细胞超过10u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医师会诊,由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处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13、使用监测技术为核准可适用的检测技术。
14、科室对用血申报登记制度、血液入出库管理制度、血液核对制度、血液储存制度、血液相容性监测制度和流程、紧急用血预案、
输血科二甲复审准备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