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唐“二帝四王”之乱:皇帝削藩引起的藩镇叛乱.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唐“二帝四王”之乱:皇帝削藩引起的藩镇叛乱
藩镇节度使最早出现于唐睿宗景云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设置八节度使统领帝国边疆的八十多军镇。安史之乱后,由于各地仍然动荡,为了避免出现更大的动乱局面,唐朝政府任命大量归降的安史叛将及平叛有功的功臣或宗亲出任地方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具有地方军事、财政的控制权,有很大的自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便依靠自己的实力割据一方,表面服从中央的安排,实际上俨然独立王国。唐朝藩镇割据分布图当时,藩镇的节度使去世后,手下亲信便拥立他的儿子或亲信承袭节度使一职,只是形式上向中央请求任命。随着形势发展愈来愈烈,唐王朝逐渐认识到了这种制度的弊端。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打击地方藩镇势力,唐德宗(779——805年在位)自即位那天就决心削藩。唐德宗李适(Kuo)经历了国家由强盛到衰败的时期,即位之初就打击宦官势力,并倚重朝廷文武大臣,着手削藩,直到“二帝四王”之乱的出现,使这位皇帝向宦官走得越来越近,对待藩镇也软弱了。
原本致力打压藩镇的唐德宗李适(kuo)德宗建中二年( 781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其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袭其父位,唐德宗坚决拒绝。李惟岳不服,于是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反唐。不久后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去世,儿子李纳也请袭父位,德宗也不准,李纳遂反,使战事日益扩大。建中三年(782年),朱滔(自称大秦皇帝的朱泚弟弟)自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四镇联合叛乱。朝廷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率军平叛,李希烈杀梁崇义。但李希烈毕竟是一方藩镇,为了自己的利益,又与田悦等人勾结。建中四年(783),李希烈叛唐,攻襄城,784年攻入汴州,以汴州为都城,自称大楚皇帝,年号武成,置百官,任命孙广、李元平为宰相,改汴州为大梁府。为了抵挡李希烈凌厉的攻势,德宗派泾原兵去解围,当时泾原节度使朱泚因为其弟朱滔谋反而被软禁于京城。当泾原兵正千辛万苦奔赴前线时,路过长安,由于德宗提供给他们的是糙米粗饭,也没有其他奖赏,使得泾原兵哗变,攻占长安,叛军推举朱泚为首领,史称泾原之变,朱泚在长安宣政殿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

大唐“二帝四王”之乱:皇帝削藩引起的藩镇叛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