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 1900 ~ 1999 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关注“爱”的哲学。 1919 年,发表《两个家庭》崭露头角 1919 ~ 1920 年,进入文坛,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陆续发表《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1921 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最早加入该会的少数女会员之一。 1921 年5月,出版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标志着冰心对社会种种问题“爱的哲学。” 1922 年发表《烦闷》 1922 年《晨报副镌》间续刊登冰心的小诗《春水》 1923 年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繁星》 1924 年发表《悟》。《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部曲” 1931 年,发表《分》,之后陆续发表《六一姊》、《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相片》等。 1943 年发表《关于女人》,是冰心抗战时期在重庆《星期评论》上以“男士”笔名发表的重要作品。 1999 年2月 28日,作家冰心逝世。创作变化: 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到宣扬,最后信疑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独特的旋律。 193 1 年发表的《分》,划出了冰心小说创作的新阶段,从作者以往信奉与宣扬“爱的哲学”与早已潜隐地所受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有所超拔,有爱有憎代替了“万全之爱。”沈从文( 1902 ~ 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他的小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第二类是写乡村与抹布阶级的。 1922 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开始学习写作。 1924 年底,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 1928 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 1931 年,发表短篇小说集《龙朱》 1933 年9月,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 10 月,在其主编的《大公报· 文艺副刊》第 9 期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发“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1934 年,创作中篇小说《边城》,原载于《国闻周报》第十一卷 1935 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八骏图》 1938 年,创作长篇小说《长河》 1940 年,发表短篇小说《绅士的太太》 1945 年,发表长篇小说《长河》 1988 年5月 10日,作家沈从文在北京逝世创作变化: 进入三十年代后期,沈从文小说越写越少,而针对现实问题和较抽象的哲学问题的文章大量增加。由表达对理想人性赞美的湘西主题小说转向关注现实,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慨,由返朴归真,充满温暖抒情浪漫气息的柔和之笔转向面对现实,蕴藉愤慨富于讽刺色彩的批判之笔所代替。徐志摩( 1897 ~ 1931 )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他的抒情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构思精巧,意象新颖,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章法整饬,灵活多样,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1916 年,赴津、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 1918 年8月,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1920 年,赴英国剑桥皇家学院以特别生资格选课听讲。 1922 年,回国,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学任教。 1925 年,发表诗集《志摩的诗》 1926 年,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 年,发表《翡冷翠的一夜》 1928 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徐志摩与闻一多负责编辑,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1931 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出版《猛虎集》,同年 11月 19 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1932 年,出版《云游集》创作变化: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始终交织着内心的生命体验与外在创作观念的矛盾冲突。 1926 年前后,由于生命体验突破了创作观的束缚, 使其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她的诗不再拘泥于“健康”、“尊严”的原则,而是直面现代人痛苦、焦灼的内心世界,大自然不再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而是凡尘出生命的渺小甚至虚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再是肤浅的场景速写,而是渗透深切的生命体验。张爱玲( 1920 ~ 1995 )原名张瑛,出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雅俗融合的特征,故事以人、以人性的探索为中心, 呈现出现代小说的特征,同时,小说中具有繁复、丰富的意象, 清晰的时代感与精细的把握能力,描写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都市特征。 1943 年,在周瘦鹃所办的《紫罗兰》创刊号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当即引起海上文坛的关注。 1943 年9月—— 10月,《倾城之恋》收入《传奇》 11月—— 12月,《金锁记》收入《传奇》 1944 年5月—— 7月,《红玫瑰与白玫瑰》收入《传奇》 1944 年8月,出版小说集《传奇》同年 12月,出
创作年表-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