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重庆主城“棒棒”生计的田野调查.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重庆主城“棒棒”生计的田野调查
本文关键词:
重庆,生计,田野,主城,棒棒
本文简介:中国农民工以就业型迁徙为主。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有限,他们构成都市低端劳动力的主体,并主要位于全球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上(如制造业、物流业、销售业等).    然而,除这些正规经济形式外,中国经济中还存在一些无正式雇佣关系、且位于现代经济体系之外的非正规经济形式。此类非正规经济形式的从业者多为低(无)
本文内容:
中国农民工以就业型迁徙为主。由于受
教育
程度和技能有限,他们构成都市低端劳动力的主体,并主要位于全球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上(如制造业、物流业、销售业等).
然而,除这些正规经济形式外,
中国经济
中还存在一些无正式雇佣关系、且位于现代经济体系之外的非正规经济形式。此类非正规经济形式的从业者多为低(无)技术劳动力,如散工、拾荒者、游走小贩、保姆等。这一现象反映了迁徙波动与都市就业市场波动的紧密关系,可以通过农民自身条件与某一行业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此种生计方式的特殊性与从业者需求之间的关系得以呈现,而如何从
文化
上理解这些关系将有助于深化非正规就业的相关研究。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龙头,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典型性。但是,在这样一个快速走向现代化的城市里,活跃着一群游走街头的零散人力搬运工(当地俗称“棒棒”).
他们扛着一根竹棒穿梭在山城的大街小巷,靠体力劳动谋生,是自雇职业者,多来自川渝农村。采用田野调查方法,考察该非正规就业形式的特点,特别关注生计方式的特殊性与农民自身条件和需要的联系,探讨从业者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与特定生计方式的关联,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重庆零散人力搬运的市场需求和就业空间,尝试从人类学的视野关注当前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问题。
调查资料来源于笔者从2008年6月到2008年11月、2009年1月到2009年8月、2010年1月到2010年3月、2012年6月到2012年9月对重庆主城“棒棒”的田野调查。访谈个案156名,其中女性11名。最大年龄者63岁,最小年龄者22岁。
重要田野点3个(白崖口、两江门码头、都市花园居民区).
一、谋生方式:“下力挣钱”
通常,当重庆市民遇到有车辆进不去或机械不便施展、技术要求不高,没必要找专业人员完成的体力活时,都会交由“棒棒”完成。在菜市场、商场和生活小区附近揽活的“棒棒”以挑抬生活用品为主。在码头、批发市场、家电商场、建材市场和新住宅区等场合揽活的“棒棒”以扛大件、搬家为主。此外,他们经常从事非搬运的短工,承揽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活、重活、苦活、危险活”,如打扫清洁卫生、清理化粪池、除渣、拆房子等。在“棒棒”看来,只要能合法挣钱,无论干什么都可以,比如,他们干过抬轿子、当群众演员、帮人排队拿房号、到商店排队当“媒子”(“托儿”)、到商店当活体模特,等等。他们经常从事非搬运的短工。
“棒棒”具有“散工”的性质,在不同的用工要求下,不断调整自己的劳务方式,呈现出“弹性”劳动力的特征。整体上看,零散人力搬运在重庆已经成为一种以体力支出为主、技术含量不高、只需体力付出就可以胜任的劳务形式。
与其他农民工群体相比,重庆零散人力搬运以“hā糠见米的人”(年龄大的人)为主,而且文化低,已婚男性比例大。“棒棒”群体的主体为中老年(30几岁到50、60岁)壮年男子。处于

重庆主城“棒棒”生计的田野调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秘资料站
  • 文件大小47 KB
  • 时间2021-11-1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