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论文/an
抓契机 转观念 促课堂
--“以学定教”课堂初探
外国语学校 姚英
【摘要】语文课堂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把课堂基本分成三类:完全开放的课堂、半开放式的课堂、预设式的课堂。利用预习本,抓好课堂改革的契机;利用预习本,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利用预习本,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 预习本 课堂 合作 对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今年我接了初一两个班级,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组织教学呢?我设计了一个作业:在上新课之前,学生要完成预习本。预习本中除了字、词、义以外,还要提自己预习课文后的疑难问题。然后,我根据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
经过实践,我把自己的课堂初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完全开放的课堂——利用学生预习本的问题,分类分组交给学生讨论:
这种课堂适合学生疑难问题比较多的课文。
比如上《在山的那边》时,我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齐声朗读。要分析全诗时,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预录本组不能理解的问题。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举手。
组1:“山铁青着脸”什么意思?
生:表面意思是描写山的颜色,又因为没有看到自己向往的海,很失望,所以看到山觉得它很冷漠.
生:我认为第一是说山的颜色,第二,当我爬上山顶,看到的却依然是山时,就打破了我的幻想,我很讨厌它,觉得它像凶神恶煞,样子很难看,这表明了我失望的心理。
生:我有补充,山本来应该是很美的,但由于我没看到海,感到很失望,就像我们心情不好时觉得周围都是冷漠的一样,本来美丽的东西也变得不美丽了。当时“我”肯定在想:山啊,你太没人情味了。
师:大家领悟的不错,这个词组的确可以从山本身的颜色和拟人两个方面去理解。
组2:文中说“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为什么用“想望”而不用“向往"?
生:当妈妈告诉孩子山的那边是海的时候,作为一个孩子,肯定会有很多设想,同时又会怀着某种憧憬,因此用“想望”。
生:可能小时候我人小,妈妈不让我去,所以一直盼望长大,所以用“想望”。
生:课文后面不是说了吗,“想望”就是指“遥望和幻想",从“痴想"一词也能看出,所以我比较赞同第一种说法.
师:“痴想"到底是怎样一种神态呢?谁能试试表演一下?
(有两名学生上台表演“痴想”状,很害羞,师生笑)
组3:文中“喧腾"能否换成“呼唤",“枯干"能否换成“失望”?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海潮可使枯干的东西湿润,不能湿润“失望".
生:我觉得用“呼唤"不好,“为我呼唤”有语病.
生:“喧腾"可以写出海的魅力,正是这种“喧腾”引诱着我去攀登“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教师点头,表示赞赏。)
生:“喧腾”不仅说明海在向我呼唤、加油,还能说明海浪极不安分,波涛滚滚。
有一学生提问:老师,他后
抓契机转观念促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