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人作官对联
古人作官五德 不贪不贿、爱民如子、法严法慎、克己奉公、政绩昭然。 一曰不贪不贿。嘉靖年间有位叫钱显的藩司参议,令所属官衙要贴如下对
联:
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
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二曰爱民如子。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薄时署联为: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三曰法严法慎。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冤狱十五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
县,他的大堂对联是: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 四曰克己奉公。清代赵慎畛的桂林府衙对联是: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五曰政绩昭然。梁上国任奉天府丞时署联是: 勉力为之,正人心,原风俗,实惟根本; 文治彰矣,拔真才,加顺迪,勿懈功夫。对联,雅称 “楹联”,俗称 “对子”, 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仅富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广泛的实用 价值。在我国封建社会,贪官污吏固然不少,但也确有一些两袖清风、为官清 正廉洁者。他们为了明志自勉,也为了弘扬清正的官风官德,喜欢在官衙悬挂 楹联,有许多不失为警世之语,很值得今天的干部们、特别是领导干部引为镜 考。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勤政爱民。
河南内乡县有一建立于元代大德年间的旧县衙,衙内有三幅楹联产生于 700 年多前,尤显难能可贵。
三联悬挂的地方和联语是:
县大堂的楹联: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国即负民,何忍负之。
衙门内公署院的楹联: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为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县衙三堂的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署联 为: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清光绪初年,贵州安顺府知府文海在府署 “春熙堂 ”悬挂自撰联云:一筹莫 展,五载素餐,也算地方官,自问那堪称父母;
百姓忠良,七属静谧,仅偿温饱志,试忍何以封君王。
江南有些州县衙门常用的楹联是: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慢说一官易做,可尽些父母恩情。 二、持廉戒贪。
明朝嘉靖年间有位叫钱亚的藩司参议,令所属官衙要贴如下对联:要一 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
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明代弘治年间,有一吏部尚书,曾在门上撰写一副对联,把京官登门送礼
及外任官员携带礼物进京行贿,均斥为可耻之事。其联云: 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 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 “苞苴 ”,泛指贿赂) 清代武承谟任无锡县令时,在县衙前的影壁上悬有一联表明为官之道:罔
违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清代余云焕所撰与义府衙署的大堂联,着重说明,为官不搜刮民脂民膏是 起码的官德,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事迹,重要的是吃着国家的俸禄,究竟有什么 政绩。该联云:
不要百姓半分钱,原非异事;
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清代有位镇守晋州的官员陈最峰,针对该州是个贫困地区,自撰一联,
古人作官五德对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