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哥哥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窦乐安路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的一间大教室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正式成立,6年后宣告解散。这是一段充满激情、矛盾和传奇的历史,而那些以笔为戟去战斗的“左联”战士们,其实也有相当柔情的一面。
柔石:二月徘徊者
人们知道的柔石,大抵是“烈士的柔石”,革命的、热血的、是真的猛士;而其作家身份,连同他的多愁善感,却正在被淡忘。
柔石本名赵平福,1902年出生在浙江乡村小店之家。柔石幼年孱弱,十岁就学,但录性聪颖、兴趣广泛,对文学、书法、音乐、集邮等都有爱好,学业出类拔萃。1917年于县城正学小学堂毕业,考至台州省立第六中学,因嫌学校学费昂贵且办理不善,退学在家自修,翌年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一师学潮”,给柔石深刻影响。
1923年,柔石从第一师范毕业后,在杭州应家任家庭教师半年,次年赴慈溪普迪小学任教,课余从事小说创作,于1925年元旦自费出版第一部小说集《疯人》。同年2月,赴北京大学做旁听生,专修哲学、英文。当时鲁迅正在北大兼“中国小说史”和“文艺理论”课,柔石常去听课,课余仍从事创作,四幕喜剧《人间喜剧》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3?18”惨案后,黑暗的现实使他的民主思想进一步发展。
1928年春,柔石被举荐为县教育局局长。5月,共产党地下组织在亭旁(现属三门县)发动农民暴动,很快就被镇压。当局强迫解散学校,追捕革命师生。柔石虽不是共产党人,但主动掩护暴动者脱险,护送县委书记杨毅卿去乡下隐蔽脱险。6月,柔石离开家乡去上海谋生,结识鲁迅先生。1929年1月,辞去《语丝》编辑后的鲁迅,推荐柔石为《语丝》助编。
1930年2月,为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鲁迅、柔石均为发起人。3月,“左联”成立,柔石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后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负责编辑“左联”的机关刊物《萌芽》。5月,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柔石是年轻的革命者,也是一位勤奋的作家。他说:“文学是人生与社会的记录。”在他不长的生命旅程中,著述甚富,有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报告文学、戏剧等。据统计,柔石刊行的创作和译作约计118万字,未发手稿22万字,共计140万字左右。半个多世纪以来,其作品相继被译成日、英、法、俄等文字。其中,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曾使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赞叹:“这篇故事使我深深地感动。”
确立柔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地位的,是他的中篇小说《二月》。主人公萧涧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形象。
宿命般地,同样也在早春二月。1931年2月7日,柔石因叛徒出卖被当局秘密杀害,他的人生历程被残酷地定格在29岁,龙华成了他永久的归宿。
殷夫:“别了,哥哥”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这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于“四一二”大屠杀两周年之际,与在国民党政府任职的大哥彻底决裂时写下的诗作《别了,哥哥》,字里行间显露着一个铁骨铮铮的革命者,在亲情与信念两难抉择中的勇气和决心。
殷夫自幼聪慧颖悟,在家排行老小,备受宠
别了,哥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