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证心悸的中医护理
一、心悸的定义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本病多由心虚胆怯,心神不宁;阴虚火旺,上扰心神;心阳不足,心失温养;水饮上犯,凌及心阳;瘀血阻络,心脉痹阻等原因所致。病变在心,但与肝,脾,肾也密切有关。
西医学中的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病中以心悸心慌为主症时,属本病辨证范畴。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复习: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2、心藏神。神的含义: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狭义的神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二、病因病机
多由内伤因素导致心的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血脉瘀阻而造成心中悸动不安。
(1)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或久病失于调养,或失血过多;或思虑伤脾,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心气、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
(2) 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虚火上扰心神而心中悸动。
(3) 久病气血不足,延及心阳虚弱,心阳虚不能温养心脉而发心悸。
(4)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心神不安心慌心悸。
(5) 心气虚衰,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痹阻心脉,导致心悸。
心悸西医病因:
心悸是一个常见的症状,一般认为与心脏活动过度有关。健康人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受到惊吓、体育锻炼、重体力劳动、大量吸烟、过量饮酒、喝浓茶等常可发生心悸。引起病理性心悸的原因有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严重贫血、急性出血等。
西医常见病因 :
(一)心脏搏动增强
1.生理性 见于正常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或精神激动之后、饮酒及服用麻黄素、咖啡因、肾上腺素等药物也可心搏增强而感心悸。
2.病理性 见于心室肥大(如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贫血高热、甲状腺能亢进等引起心输出量增加的疾病均可引起心悸。
(二)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及心律不规则(如早搏、心房纤颤等)均可使病人感到心悸。
(三)心神经官能症 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致心脏血管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除感觉心悸外尚有左胸部刺痛或隐痛、呼吸不畅,且常伴有其它神经官能的症状。
心悸中医护理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