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未来什么样
一个沪牌照,成了不少人的心病。
刚刚过去的4月份,许多上海人的朋友圈被一条信息刷屏:有人利用百余台电脑编程一次性拍中985张个人机动车额度。尽管这个消息已被官方辟谣,但是上海个人机动车额度越来越难拍却是事实。
也是在4月,上海对实施多年的高架道路外地车牌限行方案进行了调整,早晚高峰限行时间各延长1个小时。
根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到2040年,上海将建成“全球城市”。那么,什么样的交通水平才符合作为“全球城市”上海的发展需求?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高峰期已过
有业内专家评价说,上海的十二五规划中,交通规划的完成率可以说达到了100%。
这样的结论有相关事实支撑。
上海的交通发展经历了近30年高强度的持续建设,高快速路网已有近千公里,轨道里程已达近六百公里,并且是国内唯一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国际性交通枢纽城市。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长期参与上海市交通规划研究,他的判断是,上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已经过去,未来属于平稳增加,继续走建设扩容来适应需求的老路已经行不通了。
就像2015年3月上海延安路隧道进行大修一样,陈小鸿说,“未来上海的钱应该是更多地花在旧设施维护上,而不是新建。”
相关统计显示,过去30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了上海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快速扩张,满足了出行需求,但是运行质量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有65%以上的主要交叉口在高峰时段存在拥挤状态。
陈小鸿认为,面向2040全球城市建设,上海应该构建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的客运体系,必须降低对单一交通方式特别是小汽车的依赖。
分区差异化管理
一个可见的现实是,沪牌照越来越难拍。
在中标如中彩的上海,陈立君的妹妹用自己的名义买了一张标书,已经帮陈立君拍了7次。
像陈立君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少数,在上海高架限行方案更改后,3年前买车的张然也在考虑拍一张沪牌,换掉以前用的江苏牌照。
上海个人非营业性客车额度投标拍卖会每场持续时间为60分钟,前30分钟为“首次出价时段”,后30分钟为“修改出价时段”。“警示价”即为首次出价阶段的上限,高于该价格时,系统不予接受。
对于设置“拍卖警示价”这种手段,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上海市政府规划咨询专家潘海啸并不认同,“机动车额度拍卖制度本身很合理,但现在这种警示价的设置让拍牌成为一种赌博。”
潘海啸认为,按照目前的牌照制度,上海对小客车采取的是增量控制,没有采取总量控制,小汽车拥有量持续增长,小客车最终导致道路承载不堪重负。
虽然上海的机动车额度拍卖制度存在瑕疵,但陈小鸿认为,应该感谢当初先行者的勇气与智慧,这一政策不仅为上海轨道交通及骨架路网建设争取了宝贵的二十年,也使得上海目前道路交通拥堵处于“尚可接受”、而不是“只能忍受”的状况。
陈小鸿提出,可以探索无车区、少车区和减车区建设,对于不同的区域实行差别化的交通管理政策。
针对不如的区域,未来交通
上海交通未来什么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