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摘 要:汉字、汉语与中国文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汉语言与文学相互影响、协同发展,产生当今的汉语言文化。本文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入手,并对比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异同,简要介绍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66-01
汉语言是人类最为古老的语言,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文字是文学的主要载体,汉语言文字经过四千年来的演变和发展,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调查和研究古代诗文,可以发现中国文学的艺术性、音乐性与汉语言文字息息相关。
一、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字以音节为单位
汉字的语音单位是音节,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具备一定含义,这一点与英、法、德等语言有极大区别,单个音节具有多重含义,因此不同音节的声、韵、调相互组合[1],成为结构优美整齐的汉语言。通过对汉语言中的方言进行横向研究,不难发现,汉语言以单音节为根本,汉语中单音节能够完整表现汉语含义。例如,车、马、山、坐等单音节,具有清晰的汉语含义,与其他音节进行排列和组合,能够展现更多的、更丰富的内涵,由此可见,汉语言呈现出极简与极复杂的两种特性,极简性表现为音节简单明了,音节具备自身的含义,复杂性则意味着汉语言的音节排列组合方式多样化,每一种排列组合都会衍生出新的内涵。
(二)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世界众多语言形式相比,汉语言的声调具备特殊性,这是汉语言的特点之一,古汉语的音调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代汉语言的音调则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但是在一些方言中,仍然存在“入”音[2]。在汉语言中,每一个汉字都存在其音调,因此一句话中,不同的汉字呈现出音调的差异,从而显现出汉语言抑扬顿挫之美,明朝末年学者袁子让曾经在《字学元元》中介绍:“说者谓平声似钟,上声似鼓,去声似磬,入声似柷。”汉语言中,不同的声调呈现出含义差异性,这也是很多外国人认为汉语最为难学的地方,例如,“买”、“卖”二字,音节一致,音调不同,其含义完全相反。
(三)单音节语素活动能力较强
通过对世界其他各国的语言进行分析,发现汉语语素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汉语词汇中,一个字可以构成语素,两个字、三个字,甚至更多字数,也能构成语素,也就是说,单音节不仅仅是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能代表完整的词汇。因此,
刍议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